新闻中心

  • 继“简历制作求职技能提升工作坊”为同学们打磨好求职“敲门砖”后,地理科学学院“π计划”就业能力提升系列活动持续推进。2025年11月12日下午,“朋辈实习经验分享会”在第四教学楼206教室举行。本次邀请地理科学学院助理辅导员、历史学系研究生廖雪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赵娜进行分享。他们立足自身实践,为在场同学带来了内容丰富、真挚实用的经验分享,将各自的实战经历娓娓道来。廖雪娇的分享承接了上一场简历制作分享活动关于“如何呈现自己”的讨论,转而深入探讨“如何充实经历本身”,系统地梳理了从“如何获取实习机会”到“如何完成一次有价值的实习”的全过程。关于实习前准备,她分享了如何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准备
  • 陈一鸣,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赵红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植被动态。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家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潜心科研,探索自然韵律自入学以来,陈一鸣始终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与良好的钻研精神,致力于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物候变化的内在机理。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聚焦北半球温带植被春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开展系统性的数据挖掘与机理分析工作。经过反复验证与不断优化,她将阶段性成果整理成文,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我国地理与资源类一级学报《生态学报》上。此外,陈一鸣积极投身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全国性学
  • 为促进学院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体育生活,我院精心策划并开展了“【羽】你,有【球】必应”活动。本学期伊始,学院统筹租借两校区羽毛球与乒乓球场馆,并通过预约程序向全院师生开放,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切磋技艺与展示风采的平台,更激发了体育运动热情,推动了健康校园文化的形成。【乒出精彩,羽动青春】夜幕降临之际,体育馆灯火通明,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的氛围。乒乓球桌旁,同学们神情专注,手握球拍,清脆的击球声此起彼伏,充分展现出他们对运动的热情与坚持。羽毛球场上同样热闹非凡,同学们身姿矫健、配合默契,跃起扣杀、迅速救球,每一次精准击打都引发场边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欢呼喝彩。【热力全开,活力绽
  • 曹雨欣,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曹凯教授,研究方向为空间社会科学。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以笔为舟,探索不息自入学以来,曹雨欣始终坚信,清晰的目标与端正的态度是学术道路的基石。本科阶段,她已对空间社会科学这一交叉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成功加入曹凯教授课题组后,在导师的悉心指引下,这份兴趣得以在更广阔的科研平台上生根发芽。在导师的细致指导下,她将自己的研究聚焦于城市公共
  • 10月20日至24日,地理学院2023级全体师范生奔赴上海市14所中学,开展了一场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见习。这既是我院师范生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响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的生动实践。从北外田园到交附闵行,从七宝讲台到格致课堂,同学们在真实的教学场域中观察、思考与成长。他们不仅直面学情、观摩课堂,更在传统板书与数字技术的交融中,在虚拟走班与生成式教学的创新中,深刻体悟到“因材施教”的时代内涵与“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见习的结束,正是教育思考的开始。11月12日,一场见习汇报展示为这段旅程作结,也向更远处出发。同学们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凝练成教学设计、汇成成长叙事,展现出从“观
  • 为探索地理学科校企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党建引领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2025年11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王军,党委书记谭红岩,信息地理教工党支部书记黄艳、支委王雪和胡国华一行赴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党建联建,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聂影,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何育浩,副总经理童剑飞,办公室主任单一迅,浦软创投支部书记、总经理助理李佳姝,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凌杰等参加活动。地理科学学院与浦东软件园交流座谈会聂影作为地理系94级校友对学院一行的再次到访表示欢迎,她介绍了园区的发展战略、产业生态布局及作为国有平台公司的社会责任,分享了园区“孵化+投资”的特色模式、对企业从
  • 陈凌炜,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朱利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气候驱动机制。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中科院一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发表论文。求是笃行:科研初心刚踏入科研之路时,陈凌炜对“科研”二字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对数据与模型的探索也缺乏方向。面对海量的文献与复杂的分析方法,他常常感到迷茫。幸运的是,在恩师朱利凯研究员的悉心引导与严格要求下,他逐渐走出了浮躁与困惑。朱老师常说:“科研的过程,不仅是探索未知,
  • 11月12日,立冬甫过,暖阳正好。地理科学学院20余位离退休教师、学院院长、书记及工作人员相聚虹口北外滩,赴一场名为“回家”的约会。世界会客厅原是扬子江码头,9.9万平方米的三栋历史风貌建筑,清水砖墙悉数保留,46万块老砖、近80%历史元素被数字化“精准回位”。老师们一路看、一路拍,笑言“像把几十年的上海折叠进一张会动的地形图”;登高远眺,外滩万国建筑与陆家嘴天际线在此握手,大家不禁感慨:“城市剖面图活生生铺展在眼前,这才是最生动的地理教材。” 建筑内部陈列70余件艺术作品,其中《江南印象·绿水青山》《日出东海》《满园春色》分别保持中国最大琉璃多媒体装置墙、室内油画及花卉马赛克镶嵌艺术三项大世
  • 杨晓婷,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于漪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地理学与数字生态学。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第十二届中国人类学研究生论文田野调查奖助金,硕士期间在Geoforum,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E: Nature and Space等期刊发表论文3篇。研究萌芽,兴趣驱动从“喜欢动物”到“研究动物”,出于对自然的热爱,杨晓婷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决定以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人与动物关系的变迁。她的研究聚焦于数字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与动物关系的重构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与伦理逻辑。随着动物日益进入人类的生活与想象——无论是在
  • 秋意渐浓,重阳已至。10月29日下午,地理学院关工委组织师生走进中共四大纪念馆,关工委主任罗艺,关工委副主任、特邀党建组织员陆珏、阎海云,关工委委员、特邀党建组织员范安康,关工委委员、学生就业工作顾问益建芳,关工委委员唐菊英、于川江、吴健平老师,关工委青年委员李金龙与地理学院十余名本研学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在红色记忆的回廊中追寻信仰的源头,在尊师敬老的情谊中感悟精神的传承。重走“广吉里弄”,在历史深处回望初心纪念馆中央的主题雕塑“工农联盟”凝固着那个时代的力量。老教师与青年学生并肩伫立,目光穿越时代——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同登上历史舞台的瞬间,也向每一位地理人庄重宣示:理想的星火,代代相传
  •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盛大举行。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中,青春的力量同样熠熠生辉。来自地理科学学院的5名“小叶子”——石佳、郑桢灏、孙颢月、张瑞萱、蒋佳仪,经过近半个月系统而严格的培训,正式奔赴岗位,成为了虹桥论坛分论坛的志愿者。他们以专业的素养、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在进博这个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青年的时代风采,诠释了地理学子的责任与担当。石佳,2022级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拔尖班学生,自2023年起以组织者身份参与进博会志愿筹备工作。今年他从幕后走到台前,作为“小叶子”正式上岗——身份的转变让他更深刻体会到责任与荣光,他将地理学的系统思维带入服务实践,在高效协作与
  • 李珂,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白开旭教授。主要从事大气参量遥感建模与温室气体排放反演等方向研究。她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对甲烷排放高效监测的迫切需求,发展了基于高光谱特征智能强化的全球甲烷柱浓度实时反演算法,构建了羽流视觉赋能的甲烷增量浓度与排放通量协同反演体系,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文明建设中甲烷监管提供核心技术与数据支撑。以第一作者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遥感或地球数据科学领域期刊发表论文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高校GIS新秀、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
  • 11月7日至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由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承办的2025年全国人文地理学大会在武汉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连同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等四个专委会举行了换届授证仪式。经中国地理学会十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研究,聘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胡志丁教授担任新一届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聘任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程钰教授
  • 洪宇辰,地理科学学院2019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现为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应急管理局派驻郫都区友爱镇筒春村选调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驻村实践经历。2024年初,我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筒春村,担任村书记助理。彼时,正值全村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接手的首项任务,便是推进“低效苗木腾退”工作。本以为带着政策与干劲就能打开局面,现实却很快给我上了一课——迎接我的,不是期待中的笑脸,而是紧闭的大门和防备的目光:“我种了半辈子的苗木,凭啥说退就退?”“你们量地准不准?”“退了之后靠什么生活?”村民们直白的“三连问”,句句戳心,却也道出了他们内心最深层的忧虑。解决实际问题和赢得
  • 2025年11月7-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25第十三届高校GIS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智能与协同”为主题,知名院士、专家学者、行业组织、企业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师生代表共800余人齐聚上海,围绕理论前沿与技术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融合创新与产业成长等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共享最新成果和宝贵经验,探讨智能时代背景下地理信息行业如何更好融入数字经济,高校如何培养适应产业新发展需求的人才,实现数据、业务等各个领域和层次之间的高效协同发展,全面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会现场本届论坛由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
  • 立冬时节,寒意渐浓,桂子山上,热情似火。2025年11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举行研究生招生宣讲会,众多有志于报考我院的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前来参加。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祥老师作开场介绍宣讲会由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我院校友张祥老师主持。张祥老师是我院2014届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毕业生,目前在华中师大任教。他深情回忆了在华东师大求学的美好时光,言语间流露出对母校的感恩与自豪。他简要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及此次宣讲会的主讲人胡志丁教授。宣讲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胡志丁教授

近期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