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学院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前身地理系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高校地理系,由浙江大学地理系迁并组建而成,时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的李春芬教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首任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我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2012年,地理学成为上海高校19个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之一;2015年,地理学成为上海市11个“高峰高原”(高峰II类)学科之一;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Geoscience)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2017年,地球科学学科群列入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期评估为“优秀”;地理
  • “丝绸之路,驼铃悠远;亚心之地,山河纵横。”在这片凝结东西方文明的土地上,乌鲁木齐犹如一颗镶嵌于戈壁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回响与新时代的发展脉搏。8月27日,我院师生一行抵达乌鲁木齐,以脚步触摸这座城市的地理脉络,在行走中读懂其变迁与生机、方位与交融。这既是一次地理知识的立体化融合,更是一堂关于人地关系、区域发展与文化共生的生动实践课。红山公园——城市脉络 绿色蜕变乌鲁木齐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源始终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红山脚下,乌鲁木齐河曾滋养着早期的绿洲农业,为城市孕育了最初的文明。十八世纪,乌鲁木齐河随着气候的交化,经常发生洪讯,曾连续两年洪水成灾,沿河居民损失惨重。当时恶龙作怪的传说
  • 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文明记忆的城市,既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今日“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枢纽。从兵马俑的雄浑气势到大唐西市的商贾遗风,从终南山的苍翠叠嶂到高新区的科创脉动,西安正以“古今交融、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丝路华章。01大唐西市作为丝绸之路的起源城市,绝对不能错过的便是大唐的西市,也就是现在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市,作为唐朝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建立在西市遗迹上的博物馆,从文物、货币、文化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图1 师生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合照辅导老师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模型,还原了
  • 九月的晨露吻过樱顶梧桐倒影铺满樱桃河在即将启程的这一刻我们备好了一份贴心的报到指南愿你在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每一步都踏成山川湖海的序章地理科学学院2025级新生集中报到时间本科生:9月5日8:00-16:00研究生:9月12日8:00-16:00报到当天请持本人身份证件及录取通知书(其余时间报到请提前联系辅导员)地理科学学院2025级新生集中报到地点本科生: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一楼大厅研究生: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一楼大厅(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25学年新生军训攻略9月5日 新生报到、军训服装发放9月6日—18日 军训9月19日 军训汇报展示军训时间:上午7:
  • 尊敬的用人单位: 衷心感谢贵单位多年来对我校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决策部署,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高效对接平台,助力企业招才引智,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我校拟于2025年9月15日起全面启动2025年秋季校园招聘活动。现诚挚邀请各用人单位莅临我校选聘优秀人才,并就相关安排说明如下:一、招聘活动类型(一)校园招聘会秋季学期首场大型招聘会将于9月25日(周四)13:30-16:00在普陀校区召开。秋季学期将在闵行校区、普陀校区分别开展大型招聘会,校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将统一承办综合性招聘会,各院系将依托学校“就业促进”项目
  • 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报名参赛通知赛事介绍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以“创意启迪智慧、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围绕智慧城市主题,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自2014年以来,今年迎来了第十一届大赛,经主办单位批准,本届大赛由武汉大学承办,以创意设计为主。01参赛对象大赛参赛对象为正式注册的在读研究生以及已确定攻读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鼓励港澳台地区及国际研究生参加或观摩比赛。0
  • 喀什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中国—中亚交通走廊的重要节点、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城市,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为进一步加深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理解,师生一行于8月25日晚抵达喀什,先后深入喀什古城、高台民居与喀什博物馆开展实地考察。在调研中,大家切身感受喀什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体验古今交融中真实的民俗生活,进一步探析并梳理喀什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喀什古城喀什古城,位于喀什市中心,经过原址上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后,焕发出新的活力。古城以“井”字形主街为骨架,街巷纵横不过 2 平方公里,却浓缩了疏勒国以来两千年的商贸与生活。艾提尕尔
  • 在祖国的西陲边境,世界屋脊之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坐落在帕米尔高原群峰之间,素有“丝路十字路口”之称。8月24日至25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师生赴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开展暑期实习调研。跨越雪山、峡谷与高原,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与“一带一路”的新通道,师生们在自然与人文的交汇中,深刻体悟“世界屋脊”的独特意义。从地质遗迹到冰川湖泊,从丝路遗址到边境口岸,调研不仅是一场地理实践,更是一堂鲜活的国家战略与全球格局课程。PART 1 帕米尔自然地理:盖孜河山口洪积扇-白沙湖-慕士塔格冰川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县)地处帕米尔高原腹地,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
  • 为加深学生们对丝绸之路起源与发展的理解,熟悉“一带一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19名同学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一带一路综合实习。8月19日,师生一行从上海出发,一路向西,跨越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多种自然地理单元,于21日抵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吐鲁番自古便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其地位绵延数千年未曾动摇,这里不仅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有古人因地制宜发展的智慧。由此,吐鲁番成为本次一带一路综合实习的首个考察点。图1 火车翻越祁连山为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师生前往吐鲁番火焰山开展实习活动,通过实地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8月26日)上午举行,我院王军教授团队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变化环境下沿海城市极端洪水风险形成机制与适应策略研究王军教授在大会现场完成人:王军、殷杰、杜士强、江琴完成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项目成果简介:沿海城市是气候变化前沿敏感区,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影响下,极端灾害风险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项目以灾害风险理论和多模型构建为基础,以风险形成机制揭示为核心,以适应策略提出为落脚,在上海开展实证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开发了沿海城市多源洪水高精度数值模拟模型。综合考虑降水、风暴潮、径
  • 为持续跟踪中美两国科技发展变化趋势,由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德斌教授领衔完成的《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25)》现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敬请关注!报告简介2019年,杜德斌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首度研发并发布了《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19)》,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国际化五个方面客观评估了中美两国科技竞争力的发展差异。首版报告甫一问世便引发学界与政界的高度关注,其核心内容被《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思想界”连续9期转载报道。继首版报告问世后,研究团队持续深入研究,于2021年推出China-U.S. Science and Tech
  • 2025年7月28日至8月11日,2025年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于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等省区黄河“几字湾”地区展开,以“黄土黄沙黄河行,绿水青山中国梦”为主题,涵盖渭南盆地、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河套平原、山西地堑系等多个地理单元,总行程约3300公里。本次实习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联合承办,来自全国51所主要地理学高校的200余名师生参加。我校地理科学学院郑祥民教授、周立旻教授、王辉老师与徐启效、韩承臻、石佳、吕云蕾、杨昕宇、吴彭企宸6名本科生参加了本次实习。图1 联合实习路线7月29日上午,联合实习在陕
  • 近日,教育部2025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立项名单公布,我校地理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申报的4项课题成功获批,其中重点课题2项、一般课题2项。我院黄晔教授主持的“基于AI技术的地理科学拔尖人才'多维能力矩阵'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课题成功获批重点课题。本年度全国共立项重点课题31项、一般课题48项。本科生院统筹各拔尖基地积极参与,共推荐申报8项课题,最终4项获批,立项率达5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分展现了我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持续探索与阶段性成效。
  • 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自2019年起,地理科学学院持续开展“地球说”系列科普活动,累计走进校园、社区百余次,覆盖超过万人次,已逐步形成“知识普及-实践育人-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特色模式。2025年暑期,学院团委和经纬师承本研联合党支部牵头组建了“地球说”讲师团暨地理科普实践志愿服务队。一方面,通过带领中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参加“地球说”暑期科普系列课程,由讲师团成员带领,沉浸式探索地理奥秘;另一方面,组织志愿者分赴吴泾镇爱心暑托班、大飞机暑托班开展志愿服务,负责日常管理、作业辅导和特色课程授课
  • 日前,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5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名单的通知》(沪教委高〔2025〕30号),我院2门课程获批立项,其中AI+课程1门、实验实训实践课程1门。本轮重点课程建设优先支持人工智能赋能(AI+)课程、产教融合课程、面向特定领域急需人才培养的课程、实验实训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等。学校将加强对获批立项课程的指导与管理,注重健全“思维导向、前沿导向、研究导向和英才导向”课程体系,力求将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科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引领育人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为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地理学思想史》-李春兰 课
  • 为充分发挥广大优秀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示范作用,帮助2025级本科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加强朋辈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团委决定继续开展第二十一批“1+8学导制”,即由一名优秀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与若干名一年级本科新生结对。具体事宜通知如下:01 活动时间2025年9月-2026年6月02 “学生导师”有关情况介绍:(一)导航对象2025级新生(二)学生导师资格1、地理科学学院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特别欢迎直研生加入)均可报名;2、每名学生导师与至多8名2025级新生结对,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如学习、交流、参观等;3、学生骨干、学习成绩优秀者优先。(三)学导工作内容及环节1、根据时间节点

近期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