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李睿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白开旭教授,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物高分辨率制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4篇。星光引路,研途破壁在地表温度研究的浩瀚星海中,他的探索之路并非独行。白开旭教授高屋建瓴的指引,为他拨开迷雾,指明了关键方向;师门兄弟姐妹的思维碰撞,帮助他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正是在这样温暖而严谨的学术共同体中,他聚焦于地表温度数据的缺失填补这一难题,通过对算法的反复打磨与创新性改进,成功突破了
  • 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新声”核心课程持续开展,地理科学学院组织学生先后参加“城乡融合发展”与“平安中国建设”两场主题专题讲座,引导2024级、2025级本科生深入理解国家发展方略,增强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11月12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樊士博老师以“深刻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题,带来了一场内容翔实的讲座。樊老师从国家战略高度阐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意义,强调其目标是建立要素双向流动、功能互补协同的新型城乡关系。他以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的实践为例,具体分析了文化保护、红色思政品牌打造、农文旅融合等创新路径,并对比了国际相关经验,帮助同学们深化理解。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
  • 为了增进师生交流、助力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地理科学学院于2025年11月19日在河口海岸大楼A608会议室举办2025级本科生师生代表交流会。本次交流会聚焦新生学习与生活情况,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谭红岩、地理科学学院2025级本科生辅导员张泽群出席活动,与来自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的六个班级新生代表深入交流。交流会以晚餐座谈形式进行,现场气氛轻松融洽。谭红岩书记亲切询问了同学们入学三个月以来的感受,并鼓励大家分享学习生活中的收获与困惑。同学们畅所欲言,结合自身和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围绕课程安排、校园生活、专业发展及科研实践等方面展开交流,并提出了一些疑问与期
  • 胡欣雨,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曹凯教授。曾获2024-2025学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地理科学学院“优秀学生”称号等荣誉。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期刊发表论文。研途有光,逐梦地理胡欣雨同学本科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四保研直升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加入曹凯教授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导师曹凯教授对老年人等脆弱群体的高度关注,深深影响了胡欣雨的科研道路。
  • 唐晖玥,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师从王俊松副教授,主要围绕经济地理与区域创新开展相关研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地理研究》。曾获评华东师范大学校级、院级优秀学生干部。力行不辍,科研求索在导师的引领下,唐晖玥开始关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相关议题,通过系统梳理文献以及每周组会上的讨论,逐渐开始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基建类投资的区位选择规律及其形成机制;并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通过学习与交流开阔对研究问题的思考角度,目前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地理研究》上。2024年参加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出版年会同力共济,遇挫不馁科研之路并非坦途,在探索过程中,唐晖玥也曾遇到研究
  • 为深化地理相关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2025年11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代表在学院党委书记谭红岩和辅导员张泽群的带领下,赴百盛评估开展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百盛评估总经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校友杨斌女士倾情主讲,公司多位管理层代表全程参与,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内容丰富、贴合实际的行业分享。活动伊始,师生们全方位探访公司办公环境,从开放协作的办公区、配置完备的多功能会议室,到兼具人文气息与休闲属性的共享空间,同学们近距离观察职场人高效协同的工作状态,直观感受企业的运营节奏与文化氛围,为后续深入洞悉行业实践筑牢基础。座谈会上,杨斌校友结合自身求学与职业发展经历,围绕地理专业就业方向与
  • 继“简历制作求职技能提升工作坊”为同学们打磨好求职“敲门砖”后,地理科学学院“π计划”就业能力提升系列活动持续推进。2025年11月12日下午,“朋辈实习经验分享会”在第四教学楼206教室举行。本次邀请地理科学学院助理辅导员、历史学系研究生廖雪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赵娜进行分享。他们立足自身实践,为在场同学带来了内容丰富、真挚实用的经验分享,将各自的实战经历娓娓道来。廖雪娇的分享承接了上一场简历制作分享活动关于“如何呈现自己”的讨论,转而深入探讨“如何充实经历本身”,系统地梳理了从“如何获取实习机会”到“如何完成一次有价值的实习”的全过程。关于实习前准备,她分享了如何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准备
  • 陈一鸣,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赵红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植被动态。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家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潜心科研,探索自然韵律自入学以来,陈一鸣始终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与良好的钻研精神,致力于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物候变化的内在机理。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聚焦北半球温带植被春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开展系统性的数据挖掘与机理分析工作。经过反复验证与不断优化,她将阶段性成果整理成文,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我国地理与资源类一级学报《生态学报》上。此外,陈一鸣积极投身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全国性学
  • 为促进学院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体育生活,我院精心策划并开展了“【羽】你,有【球】必应”活动。本学期伊始,学院统筹租借两校区羽毛球与乒乓球场馆,并通过预约程序向全院师生开放,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切磋技艺与展示风采的平台,更激发了体育运动热情,推动了健康校园文化的形成。【乒出精彩,羽动青春】夜幕降临之际,体育馆灯火通明,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的氛围。乒乓球桌旁,同学们神情专注,手握球拍,清脆的击球声此起彼伏,充分展现出他们对运动的热情与坚持。羽毛球场上同样热闹非凡,同学们身姿矫健、配合默契,跃起扣杀、迅速救球,每一次精准击打都引发场边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欢呼喝彩。【热力全开,活力绽
  • 曹雨欣,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曹凯教授,研究方向为空间社会科学。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以笔为舟,探索不息自入学以来,曹雨欣始终坚信,清晰的目标与端正的态度是学术道路的基石。本科阶段,她已对空间社会科学这一交叉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成功加入曹凯教授课题组后,在导师的悉心指引下,这份兴趣得以在更广阔的科研平台上生根发芽。在导师的细致指导下,她将自己的研究聚焦于城市公共
  • 10月20日至24日,地理学院2023级全体师范生奔赴上海市14所中学,开展了一场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见习。这既是我院师范生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响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的生动实践。从北外田园到交附闵行,从七宝讲台到格致课堂,同学们在真实的教学场域中观察、思考与成长。他们不仅直面学情、观摩课堂,更在传统板书与数字技术的交融中,在虚拟走班与生成式教学的创新中,深刻体悟到“因材施教”的时代内涵与“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见习的结束,正是教育思考的开始。11月12日,一场见习汇报展示为这段旅程作结,也向更远处出发。同学们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凝练成教学设计、汇成成长叙事,展现出从“观
  • 为探索地理学科校企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党建引领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2025年11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王军,党委书记谭红岩,信息地理教工党支部书记黄艳、支委王雪和胡国华一行赴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党建联建,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聂影,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何育浩,副总经理童剑飞,办公室主任单一迅,浦软创投支部书记、总经理助理李佳姝,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凌杰等参加活动。地理科学学院与浦东软件园交流座谈会聂影作为地理系94级校友对学院一行的再次到访表示欢迎,她介绍了园区的发展战略、产业生态布局及作为国有平台公司的社会责任,分享了园区“孵化+投资”的特色模式、对企业从
  • 陈凌炜,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朱利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气候驱动机制。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中科院一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发表论文。求是笃行:科研初心刚踏入科研之路时,陈凌炜对“科研”二字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对数据与模型的探索也缺乏方向。面对海量的文献与复杂的分析方法,他常常感到迷茫。幸运的是,在恩师朱利凯研究员的悉心引导与严格要求下,他逐渐走出了浮躁与困惑。朱老师常说:“科研的过程,不仅是探索未知,
  • 11月12日,立冬甫过,暖阳正好。地理科学学院20余位离退休教师、学院院长、书记及工作人员相聚虹口北外滩,赴一场名为“回家”的约会。世界会客厅原是扬子江码头,9.9万平方米的三栋历史风貌建筑,清水砖墙悉数保留,46万块老砖、近80%历史元素被数字化“精准回位”。老师们一路看、一路拍,笑言“像把几十年的上海折叠进一张会动的地形图”;登高远眺,外滩万国建筑与陆家嘴天际线在此握手,大家不禁感慨:“城市剖面图活生生铺展在眼前,这才是最生动的地理教材。” 建筑内部陈列70余件艺术作品,其中《江南印象·绿水青山》《日出东海》《满园春色》分别保持中国最大琉璃多媒体装置墙、室内油画及花卉马赛克镶嵌艺术三项大世
  • 杨晓婷,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于漪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地理学与数字生态学。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第十二届中国人类学研究生论文田野调查奖助金,硕士期间在Geoforum,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E: Nature and Space等期刊发表论文3篇。研究萌芽,兴趣驱动从“喜欢动物”到“研究动物”,出于对自然的热爱,杨晓婷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决定以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人与动物关系的变迁。她的研究聚焦于数字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与动物关系的重构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与伦理逻辑。随着动物日益进入人类的生活与想象——无论是在
  • 秋意渐浓,重阳已至。10月29日下午,地理学院关工委组织师生走进中共四大纪念馆,关工委主任罗艺,关工委副主任、特邀党建组织员陆珏、阎海云,关工委委员、特邀党建组织员范安康,关工委委员、学生就业工作顾问益建芳,关工委委员唐菊英、于川江、吴健平老师,关工委青年委员李金龙与地理学院十余名本研学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在红色记忆的回廊中追寻信仰的源头,在尊师敬老的情谊中感悟精神的传承。重走“广吉里弄”,在历史深处回望初心纪念馆中央的主题雕塑“工农联盟”凝固着那个时代的力量。老教师与青年学生并肩伫立,目光穿越时代——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同登上历史舞台的瞬间,也向每一位地理人庄重宣示:理想的星火,代代相传

近期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