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2025年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十周年,也是全球加速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冲刺阶段”的关键之年。为促进大数据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与国际合作,第五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FBAS 2025)于2025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数智驱动可持续发展:2030年议程十周年”为主题,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SDG目标及SDGs综合与交叉,设立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AI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政策引导与数智产业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青年创新:共创可持续的未来等多
  • 2025年9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5级研究生迎新报到工作在河口海岸大楼顺利进行。晨曦微露,学院的迎新志愿者们便已抵达河口海岸大楼,精心布置报到摊位、清点物资,以饱满的热情等待着新同学的到来。整个迎新工作井然有序,本次报到共迎来224名硕博新生,他们自此正式成为一名“ECNU地学人”,开启了在华东师大的学术生涯新篇章。今年,学院的迎新签到环节别出心裁,以“连线梦想·锚定未来”为主题,将地理思维融入身份认同与生涯启航之中。七道渐进式提问如同一张徐徐展开的认知地图,引导新生从“我来自哪里”的地理根源,到“我希望获得什么”的学业目标,再到“何为地理学”的学科思考。每一道连线不仅是对问
  • 2025年9月10日下午,华东师大举行庆祝第41个教师节主题活动,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重要回信精神,集中表彰为学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其中,我院教师段玉山荣获优秀学术贡献奖,史贵涛荣获青年学术贡献奖。优秀学术贡献奖、优秀服务贡献奖(右4为段玉山教授)青年育人贡献奖、青年学术贡献奖(左4为史贵涛教授)段玉山,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IGU-CGE)执委、中国委员会主席;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地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9月8日上午,地理科学学院、空间人工智能学院联合主办“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成长与教育创新”专题交流会,以此庆祝即将到来的第41个教师节。活动特别邀请了本科生院拔尖与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教授刘俊升,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美玲,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教授吴健平作专题报告,两院近30位青年教师参加,活动由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谭红岩主持。主题报告:三位专家,三大视角1. 刘俊升教授:规范为基,资源为翼刘俊升教授从教学基本规范切入,系统梳理了学校在教学各环节——从课程开设、课堂纪律、考核标准到成绩评定的规则要求,以案例的方式为教师们“划重点”。在强调“底线”的同时,他鼓励老
  • 2025年9月5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迎来2025级本科新生报到。迎新现场,志愿者们早早抵达河口海岸大楼,准备报到材料和物资,为新生报到提供全程保障 。今年,学院创新设计了富有仪式感的签到环节,将入学报到流程与全学段生涯教育深度融合。该环节围绕 “地理学科认知”“大学阶段目标”“生涯发展方向” 等核心维度,设置了 7 个递进式引导性问题,新生通过连线作答的形式逐步梳理思考,最终所有连线汇聚于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核心标识。这一设计不仅强化了新生的入学仪式参与感与学院归属感,更以地理学科 “空间关联、逻辑递进” 的思维特色为载体,启发新生深入思考大学生活的意义与全学段生涯发展的方
  • 学院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前身地理系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高校地理系,由浙江大学地理系迁并组建而成,时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的李春芬教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首任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我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2012年,地理学成为上海高校19个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之一;2015年,地理学成为上海市11个“高峰高原”(高峰II类)学科之一;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Geoscience)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2017年,地球科学学科群列入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期评估为“优秀”;地理
  • “丝绸之路,驼铃悠远;亚心之地,山河纵横。”在这片凝结东西方文明的土地上,乌鲁木齐犹如一颗镶嵌于戈壁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回响与新时代的发展脉搏。8月27日,我院师生一行抵达乌鲁木齐,以脚步触摸这座城市的地理脉络,在行走中读懂其变迁与生机、方位与交融。这既是一次地理知识的立体化融合,更是一堂关于人地关系、区域发展与文化共生的生动实践课。红山公园——城市脉络 绿色蜕变乌鲁木齐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源始终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红山脚下,乌鲁木齐河曾滋养着早期的绿洲农业,为城市孕育了最初的文明。十八世纪,乌鲁木齐河随着气候的交化,经常发生洪讯,曾连续两年洪水成灾,沿河居民损失惨重。当时恶龙作怪的传说
  • 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文明记忆的城市,既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今日“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枢纽。从兵马俑的雄浑气势到大唐西市的商贾遗风,从终南山的苍翠叠嶂到高新区的科创脉动,西安正以“古今交融、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丝路华章。01大唐西市作为丝绸之路的起源城市,绝对不能错过的便是大唐的西市,也就是现在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市,作为唐朝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建立在西市遗迹上的博物馆,从文物、货币、文化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图1 师生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合照辅导老师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模型,还原了
  • 九月的晨露吻过樱顶梧桐倒影铺满樱桃河在即将启程的这一刻我们备好了一份贴心的报到指南愿你在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每一步都踏成山川湖海的序章地理科学学院2025级新生集中报到时间本科生:9月5日8:00-16:00研究生:9月12日8:00-16:00报到当天请持本人身份证件及录取通知书(其余时间报到请提前联系辅导员)地理科学学院2025级新生集中报到地点本科生: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一楼大厅研究生: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一楼大厅(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2025学年新生军训攻略9月5日 新生报到、军训服装发放9月6日—18日 军训9月19日 军训汇报展示军训时间:上午7:
  • 尊敬的用人单位: 衷心感谢贵单位多年来对我校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决策部署,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高效对接平台,助力企业招才引智,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我校拟于2025年9月15日起全面启动2025年秋季校园招聘活动。现诚挚邀请各用人单位莅临我校选聘优秀人才,并就相关安排说明如下:一、招聘活动类型(一)校园招聘会秋季学期首场大型招聘会将于9月25日(周四)13:30-16:00在普陀校区召开。秋季学期将在闵行校区、普陀校区分别开展大型招聘会,校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将统一承办综合性招聘会,各院系将依托学校“就业促进”项目
  • 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报名参赛通知赛事介绍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以“创意启迪智慧、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围绕智慧城市主题,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自2014年以来,今年迎来了第十一届大赛,经主办单位批准,本届大赛由武汉大学承办,以创意设计为主。01参赛对象大赛参赛对象为正式注册的在读研究生以及已确定攻读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鼓励港澳台地区及国际研究生参加或观摩比赛。0
  • 喀什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中国—中亚交通走廊的重要节点、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城市,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为进一步加深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理解,师生一行于8月25日晚抵达喀什,先后深入喀什古城、高台民居与喀什博物馆开展实地考察。在调研中,大家切身感受喀什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体验古今交融中真实的民俗生活,进一步探析并梳理喀什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喀什古城喀什古城,位于喀什市中心,经过原址上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后,焕发出新的活力。古城以“井”字形主街为骨架,街巷纵横不过 2 平方公里,却浓缩了疏勒国以来两千年的商贸与生活。艾提尕尔
  • 在祖国的西陲边境,世界屋脊之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坐落在帕米尔高原群峰之间,素有“丝路十字路口”之称。8月24日至25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师生赴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开展暑期实习调研。跨越雪山、峡谷与高原,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与“一带一路”的新通道,师生们在自然与人文的交汇中,深刻体悟“世界屋脊”的独特意义。从地质遗迹到冰川湖泊,从丝路遗址到边境口岸,调研不仅是一场地理实践,更是一堂鲜活的国家战略与全球格局课程。PART 1 帕米尔自然地理:盖孜河山口洪积扇-白沙湖-慕士塔格冰川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县)地处帕米尔高原腹地,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
  • 为加深学生们对丝绸之路起源与发展的理解,熟悉“一带一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19名同学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一带一路综合实习。8月19日,师生一行从上海出发,一路向西,跨越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多种自然地理单元,于21日抵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吐鲁番自古便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其地位绵延数千年未曾动摇,这里不仅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有古人因地制宜发展的智慧。由此,吐鲁番成为本次一带一路综合实习的首个考察点。图1 火车翻越祁连山为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师生前往吐鲁番火焰山开展实习活动,通过实地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8月26日)上午举行,我院王军教授团队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变化环境下沿海城市极端洪水风险形成机制与适应策略研究王军教授在大会现场完成人:王军、殷杰、杜士强、江琴完成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项目成果简介:沿海城市是气候变化前沿敏感区,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影响下,极端灾害风险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项目以灾害风险理论和多模型构建为基础,以风险形成机制揭示为核心,以适应策略提出为落脚,在上海开展实证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开发了沿海城市多源洪水高精度数值模拟模型。综合考虑降水、风暴潮、径
  • 为持续跟踪中美两国科技发展变化趋势,由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德斌教授领衔完成的《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25)》现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敬请关注!报告简介2019年,杜德斌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首度研发并发布了《中美科技竞争力评估报告(2019)》,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国际化五个方面客观评估了中美两国科技竞争力的发展差异。首版报告甫一问世便引发学界与政界的高度关注,其核心内容被《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思想界”连续9期转载报道。继首版报告问世后,研究团队持续深入研究,于2021年推出China-U.S. Science and Tech

近期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