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家园 |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成功举办自然系列期刊交流会,助力师生探索高水平科研发表之路

发布者:区恺迎发布时间:2025-10-18浏览次数:10

2025年10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河口海岸大楼A304会议室成功举办"自然系列《通讯-地球与环境》与《通讯-可持续》期刊交流会"。本次讲座特邀《通讯-地球与环境》副编辑王萌杰博士与刁晨锐博士担任主讲,学院赵红芳研究员主持,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聚焦国际顶尖期刊 把握科研发表前沿


交流会伊始,赵红芳研究员对两位编辑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通讯-地球与环境》的聚焦方向。她指出,本次交流会将为学院师生提供与国际顶尖期刊编辑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对提升学院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王萌杰博士首先系统介绍了《通讯-地球与环境》期刊的基本情况。该刊自2020年8月创刊以来,已快速成长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他特别强调,作为自然系列期刊的一员,《通讯-地球与环境》既保持了高质量专业期刊的学术水准,又为特定研究领域的深度探索提供了重要平台。


新刊预告引关注 可持续发展成焦点


在介绍即将创刊的《通讯-可持续》时,王萌杰博士透露,这本全新开放获取期刊将于2025年3月底开放投稿,预计秋季正式出版。该刊将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研究维度,包括自然环境、粮食与水安全、能源转型、可持续治理等关键领域,特别注重研究的现实应用价值和解决方案导向。


深度解析审稿流程 揭秘编辑决策机制


刁晨锐博士则从编辑视角深入解析了期刊的投稿和审稿流程。他详细介绍了期刊发表的不同文章类型,包括研究论文(5000词)、综述(6000词)、观点和评论等,并针对每种类型的写作特点和投稿要求进行了专业指导。

在审稿标准方面,刁晨锐博士重点剖析了编辑决策过程。他指出,编辑在初筛阶段主要考察研究的创新性、广度和重要性,其中"概念创新性"是决定稿件能否送审的关键因素。他特别强调,"渐进式的进步"是导致稿件在初始阶段被拒的常见原因。

针对同行评审后的决策机制,刁博士澄清了一个重要误解:"编辑的决策绝不基于评审人的投票或简单计算正面/负面评论的数量。"他解释说,编辑的角色是专业的"仲裁者",其判断基于论证的力度、专业的洞察和编辑的综合判断。即使在收到相互矛盾的审稿意见时,编辑团队也会通过专业评估做出公正决策。


分享实用写作技巧 提供专业投稿建议


在写作建议环节,两位编辑一致认为,"简洁明了"是科研写作的首要原则。刁晨锐博士建议研究者在写作时应"逻辑清晰、具体明确、尽可能简单",因为"简洁促进理解,理解提升影响力"。他还强调了论文各个组成部分的写作要点,包括研究背景、方法描述、关键结果和研究意义等。

针对稿件修改,刁晨锐博士提出了专业建议:"收到修改邀请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信号。研究者应当全面回应所有主要问题,并准备将修改稿返回原评审人再审。"他特别提醒,在回复审稿意见时应当"清晰、简洁、逐点回应",如果无法满足某些要求,需要提供合理解释。


创新服务机制 畅通发表渠道

两位编辑还介绍了Nature Portfolio提供的"稿件转移服务"。刁晨锐博士表示,如果稿件在当前期刊未获通过但仍展现出潜在价值,编辑会建议将稿件转投至集团内更合适的期刊。这一服务可以节省作者的时间,且之前的评审意见也会被保密转交,供接收期刊的编辑独立参考。


互动交流气氛热烈 助力科研新征程


在问答环节,参会师生踊跃提问,问题涵盖稿件转移机制、开放获取政策、研究主题适配性等多个方面。两位编辑结合具体案例,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每个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位参与交流的青年教师表示:"这次讲座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期刊的投稿流程,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建立起科研写作的正确理念,对今后的学术发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次交流会持续约一个半小时,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与会师生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深入交流,不仅对自然系列期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掌握了提升科研写作质量和投稿成功率的具体方法,为今后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