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作品 | 三盏心灯照征途 —— 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廉洁精神传承之路

发布者:孙伊彤发布时间:2025-10-04浏览次数:10

根据《关于举办第四届“丽娃清风”廉洁教育系列活动的通知》(华师纪〔2025〕3号),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第四届“丽娃清风”廉洁教育系列活动的作品征集、课堂实践。我院在征文、创意、视频类别中,共获评精品作品3件,优秀作品4件,入围作品3件,并获得优秀组织单位。现将优秀作品于近期陆续展出,敬请关注。


本期展播

《清三盏心灯照征途 —— 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廉洁精神传承之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廉洁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中华民族前行的方向。从革命先烈以生命守护的信念之灯,到新时代青年以行动传递的传承之灯,再到社会各界以担当点亮的守护之灯,三盏心灯交相辉映,勾勒出一条从理想信仰到实践创新、从个人修持到社会共治的廉洁精神传承之路。


信念之灯:点燃理想的火炬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信念如一盏高悬的明灯,照亮无数革命先烈前行的道路,指引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独立、富强与复兴。而在这盏信念之灯中,清正廉洁的光辉尤为璀璨,它不仅是一种道德风范,更是一种政治信仰、一种理想追求的深刻体现。在党的反腐倡廉历史长河中,方志敏无疑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以清贫为荣、以清廉为本、以信念为魂,点亮了革命理想的火炬,铸就了共产党人不可撼动的精神底色。


方志敏同志是早期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是坚定信念与廉洁操守的化身。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如流星般璀璨,贯穿始终的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不渝。作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他身居高位,却始终恪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不以权谋私,从不贪图享受。他生活极其简朴,被捕时,敌军搜遍全身,仅得一块旧表、一支钢笔和几双缝补的线袜。他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寥寥数语,道尽了他对信仰的坚守,对贪腐的唾弃。正是这种视清贫为荣的精神,构成了他信念之灯中最纯净的一束光。


在革命斗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方志敏深知,腐败是侵蚀党和苏维埃政权根基的毒瘤。他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认识到:“贪污腐败,简直是破坏苏维埃财政收入,破坏革命战争!”因此,他不仅严于律己,更雷厉风行地开展反腐行动。他主导建立了苏区反腐机制:设立工农检察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推行民主选举,让人民有权力揭发渎职者;实行严格的会计与审计制度,确保财政清明。他还亲自授意《工农报》举办“贪污分子展览会”,将贪污行为公之于众,从私吞十块银元的村干部到贪污几两食盐的小职员,皆依法惩处。他深刻指出:“任何腐败都有悖于共产党的宗旨,丝毫也容忍不得!”这是他“刀刃向内”的革命勇气,是对信念最忠诚的守护。


方志敏不仅在制度上筑牢防线,更以身作则。他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穿草鞋、吃野菜、自带干粮办公,毫无半分特权。他带头践行“忠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党员标准,他的清贫成为全体苏区干部的楷模,“苏区干部好作风”由此传为佳话。正是这股从内而外的清廉力量,使得赣东北苏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廉洁政府”,深受百姓拥戴,激发了红军战士的士气,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根基。


如果说信念是一盏灯,那么方志敏就是那点灯的人。他以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盏光明,在黑暗中为人民照亮前路。他在《可爱的中国》中深情写道:“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这份对未来的憧憬,是基于对信仰的笃定,对人民的热爱,对腐败深恶痛绝的清醒认识。他用生命为“理想信念”四个字作出最庄严的注解。他的英勇与清廉,早已超越了历史的尘埃,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坐标。


反观当下,在市场经济浪潮与物质诱惑面前,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抛弃清贫本色,走向腐化堕落,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极大危害。现实警示我们:理想信念一旦滑坡,行为便会失范,腐败便会滋生。我们必须以“清”为基,以“廉”为镜,不断校准思想之舵。新时代的反腐倡廉建设,更需要继承方志敏“铁腕反腐”的勇气,健全制度体系,深化廉政教育,让信仰之光在每一位党员心中长明。


方志敏未竟的事业,已由后人继承,他点燃的信念之灯,仍在新时代照耀前行。他的清贫精神与反腐实践,不仅守护了革命政权的纯洁性,更照亮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廉洁自律的伟大征程。今天,我们重温他的事迹,不是为了缅怀过往,而是要在新时代的征途中,把信念之灯举得更高,让清廉之光照进每一寸国家肌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传承之灯:延续廉洁的火种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廉洁精神的传承从未停步。学校以“三个强化”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形成了多个生动的实践案例。


学校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廉洁文化建设责任体系。2023年4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纪检监察研究院,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历史学系、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共同参与建设。研究院设立党的自我革命研究中心、纪检监察史研究中心、廉政心理研究中心、廉洁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党内法规与监督体系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中心,从构建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持续推动廉洁文化、廉洁教育的学术研究,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


学校强化分类施策,构建干部师生廉洁教育工作体系。在干部监督方面,学校健全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并及时更新,不断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度体系。严格干部考核述责述廉制度,加强对干部廉洁自律和落实党风廉政责任的监督。探索校纪委与院系党政班子集体谈话制度,完善校纪委书记与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日常谈心谈话制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落细。坚持校纪委与新提任和交流任职中层干部任职廉政谈话制度,以“五个一”明确廉洁从政要求,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校纪委依托学校三级纪检工作体系,组织校纪委委员、纪委机关专职干部、院系级党组织纪委书记(纪检员)、党支部纪检委员讲授专题廉政党课,推动提升党员干部和师生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


学校强化融合创新,构建廉洁文化品牌体系。学校深化主题宣传教育,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主题教育,持续发掘和引进校内外红色资源、廉洁文化资源。依托校园大师剧大中小一体化育人协作平台,围绕首任校长、教育家孟宪承先生的勤廉事迹打造《孟宪承》大师剧,充分发挥校史育人作用。学校深化廉洁宣传阵地建设,构建学校纪检机构与党委职能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定期编发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参考》“全面从严治党”专辑。充分发挥廉政文化沙龙、纪委网站、“丽娃清风”微信公众号、纪检干部微信群、《高校纪检监察巡察工作信息辑要》等“五位一体”的宣传教育平台作用,加强内容供给数量、质量和时效。学校深化廉洁文化活动创新,发挥党组织的动员功能和艺术学科的专业优势,调动师生参与廉洁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2021年起,先后在校内举办四届“丽娃清风”廉洁文化作品征集评选展示活动,营造了尊廉崇廉的浓厚氛围。


这些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故事,恰似方志敏当年建立苏区反腐机制的当代回响 —— 从革命年代的工农检察部到新时代的师生监督团,变的是治理手段,不变的是 “依靠群众、制度固本” 的廉洁基因。当物理学院的博士生在招标会上据理力争时,当地理学院的本科生在审计表上认真核账时,他们手中传递的不仅是一份份严谨的报告,更是将 “廉洁” 从历史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的精神火炬。


从革命先烈用生命守护的信念之灯,到校园里师生用制度筑牢的传承之灯,廉洁精神的接力棒正握在新时代青年手中。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治理能力,把价值认同外化为制度创新 —— 正如物理学院监督小组用计量模型破解招标谜题,地理学院团队用数字技术规范经费管理,青年学子们正以 “学科 + 廉洁” 的融合思维,为廉洁制度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当每一次学术论证都闪耀着严谨的光芒,当每一笔经费使用都经得起阳光的审视,校园里的 “传承之灯” 便真正照亮了从信念到实践的转化之路,为更广阔的社会治理积累着 “清莲” 绽放的力量。


守护之灯:让廉洁之光普照社会大地


在新时代廉洁文化的传承之路上,华东师范大学校友群体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护之灯”的精神内涵。由中文系校友查建渝和钱倩联合发起的“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始终秉持公开透明、规范治理的原则,致力于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守护教育公平。


“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项目旨在通过体验式培训,拓宽乡村教师的视野,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承办,联合崔永元公益基金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截至目前,项目已培训乡村教师1510名,覆盖21个省市自治区,间接惠及学生超过35万人次。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制度化建设和透明化运作。基金会设立了“飞翔公益基金”,用于支持项目的持续发展。项目运作严格遵循章程,所有资金使用和项目流程均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项目连续四年获得中基透明指数满分100分,彰显了其在公益治理方面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在培训内容方面,项目采用体验式培训模式,涵盖教育论坛、企业参访、健康体检、志愿服务等环节,帮助乡村教师全面了解城市教育和文化,提升其综合素质。此外,项目还设有“我圆乡村孩子小心愿”“我邀乡村教师来做客”等子项目,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人人公益”的良好氛围。


“爱飞翔”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公平发展。项目多次获得省市级及国家级公益奖项,2011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选为中国唯一展示与交流的公益项目,参加“南南全球发展世博会”,展示了中国公益组织在运行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带动全民公益。


该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校友企业和组织在公益治理中践行廉洁精神,能够有效守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进步。新时代青年应以此为榜样,将个人修为、制度遵循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传承和弘扬廉洁文化,让“守护之灯”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结语:灯灯相续照初心


从方志敏在狱中写下《清贫》时的信念如炬,到华东师大学子在实验室构建监督机制的严谨专注,再到 “爱飞翔” 项目团队在公益领域的透明治理,三盏心灯始终沿着 “个人信念 — 制度传承 — 社会守护” 的轨迹交相辉映。这不是简单的线性传递,而是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精神谱系:信念之灯是源头活水,为廉洁精神提供价值根基;传承之灯是制度熔炉,将理想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方案;守护之灯是实践光芒,让廉洁文化在社会治理中落地生根。


李大钊曾说:“黄金时代不在背后,乃在面前。” 当新时代青年既能从方志敏的故事中汲取信仰力量,又能在校园实践中创新制度设计,更能在社会服务中守护公平正义,这三盏心灯便真正连成了一片光芒璀璨的星河。它照亮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之路,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壮阔征途 —— 让我们接过历史的火炬,让信念之灯永不熄灭,让传承之灯持续闪耀,让守护之灯照亮未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廉洁答卷。

作品参与人:宗成、黄敬淞、孙健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