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举办第四届“丽娃清风”廉洁教育系列活动的通知》(华师纪〔2025〕3号),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第四届“丽娃清风”廉洁教育系列活动的作品征集、课堂实践。我院在征文、创意、视频类别中,共获评精品作品3件,优秀作品4件,入围作品3件,并获得优秀组织单位。现将优秀作品于近期陆续展出,敬请关注。
本期展播
《清风经纬》
丽娃河的晨雾总是来得细腻。薄纱般的水汽在梧桐枝头游曳,仿佛一卷未舒的宣纸,等待清风落墨。我在桥心伫立,听水声叩击岸石,听光线擦亮河面,也听到千年之外的低语——“清正在德,廉洁在志”。这一瞬,时光被轻轻剖开:古今的脉络、江山的呼吸、个人的心跳,尽皆在水纹里闪烁。廉洁,对我而言不再是一条抽象的条文,而是一条润物无声的经纬线,牵引着求学、科研与人生的坐标。
廉洁,不仅仅是高洁品行的象征,它是从历史到现实的跨越,蕴藏在每一段坚守原则的行动中。嘉靖年间,海南孤臣海瑞立于庙堂之上,衣廉如素,言语如刀。他给皇帝上的“奏疏”似投石入海,激得朝堂浪翻,却也以一身正气换得万民清誉。郡守任上,他夜宿公堂,未占民屋一席;巡视田亩,亲尝稻粱一口;清算赋税,敢与豪强辩昼夜。史书云:“吏不敢欺,民不敢怠。”然而最动人的,是他家中只有半架书、一株瘦梅。梅香清寒,映照他“刚正不阿”的心骨;瘦梅凌冬,仿佛在告诉后人:真正的富有,藏在无畏与清白之间。
拨开炮火硝烟,抵达 1948 年的辽西塔山。那年金秋,锦州城外苹果树累累,枝头的红玉与落地的金珠触手可及。塔山不过一片八千米的平地,无险可守,却横亘着解放全中国的咽喉。罗荣桓率塔山英雄团据此阻击国民党王牌军,六昼夜阵地失而复得、壕沟毁而再修,血与火锻成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十六字塔山精神。战前政工会上,罗荣桓抬手指向院中的苹果树,语气温和却笃定:“要教育部队,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挂在枝上的、收在篓里的,甚至落在地上的,都不能碰。这是纪律,更是击败敌人的锋刃。”于是,冲锋间隙,战士们席地而坐,饿得咽口水,却无人伸手摘取唾手可得的甘甜。炮声掩映下,那一排排未曾被触碰的苹果,像最庄严的红灯笼,在黄昏的硝烟里静默悬挂,也照亮了士兵心底的敬畏与自持。
灯火万家的上海夜空,被金融高楼勾勒出林立的经纬;光影里,却仍闪动着“廉”之古字——它已从竹简走入云端,从田垄进入实验室。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惩恶的铁律如雷霆霹雳,拍案而起;“打虎拍蝇”“利剑高悬”的警示教育,让每一名青年党员候补者目睹:底线若破,深渊即至。与此同时,乡村振兴干部留宿农舍、不取一餐;社区网格员代老人取药、不收一分;科研团队公开经费明细,不躲一笔。清廉不再是碑上镌刻的旧词,而是一条条跳动的数据、一段段鲜活的影像。
在新时代的廉洁画卷中,中央的八项规定为这幅画提供了规范的笔触。细化的制度要求,犹如一把利剑,刮去一切腐化的痕迹。无论是“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还是“严格遵守公务接待规定,不得超标准接待”,都像是道德的警钟,提醒每一位党员干部时时刻刻不能放松自律。清廉已经成为党内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种对人民的责任、对组织的承诺。置身其间,我常想:新时代的廉洁应是什么模样?它也许是网络上实时公开的预算表,是高校里随机抽查的答辩席,是实验室里反复核验的数据链;更是每个普通人面对生活诱惑时的“轻轻推拒”。如今,透明的制度和科技化的手段让廉洁不再是模糊的理想,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新时代的党风廉政建设,正是通过这样具体的行动、规范与制度,体现在每一位普通人的日常选择中。海瑞的瘦梅,罗帅的苹果,在当代或许化为一张张“零违规”的审批单、一份份“零跑腿”的服务表,但其核心,仍是一颗“不为己、不图私”的心。那颗心是党员干部对人民的责任,是他们在每一个微小决策中展现的清廉与担当。即使在权力面前,也能做到“公私分明”;即使面对诱惑,也能保持一份清正与纯粹。新时代的廉洁,已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渗透在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然成为治理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准则。它不仅体现在反腐败的斗争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从一个表单的透明到一个决策的公正,从一个餐桌的清廉到一个项目的公开,新时代的廉洁,正如十八项规定中的每一条规范,牢牢把握着“严以用权、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要求。
丽娃河畔,廉洁文化在华东师大的砖红外墙上生根发芽。图书馆大厅里那台“学术诚信”自检机,仿佛一个守护者,每一篇论文在录入之前,必须通过原创率的考验;财务处推行“一站式”电子报销系统,每一张票据都如同一颗微小的坐标点,精准标定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成为廉洁管理的一部分。学校更是多次开展“丽娃清风”系列活动,邀请老师亲自讲解那些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深刻剖析潜藏在生活中的灰色诱因,让每一位师生在警觉中自觉遵守,心中铭刻道德准则。而在那片充满青春与理想的校园之外,还有“百县笃行”下基层政务实践的身影。师兄师姐们远赴基层,用行动点亮乡村的夜空,带着初心和信念回归,他们守住的不仅是教室里的清朗,更是那份赤诚的责任。
身为地理科学学院的学子,我曾通过经纬线细致解析三角洲的变迁,曾用数值模型模拟洪涝的路径。而如今,我愈发明白,除了科学的精准,还有一条无形的“廉洁等值线”悄然横亘在心间,它悄无声息地将知识与德行、个人与社会紧密缝合,任何一处气压的失衡,便可能引发一场风暴。守护这条等值线,便是我们青年学子最广阔的课题,既是心中无形的坐标,也是我们每一步坚定前行的力量源泉。
也有人质疑:学生时代物质清简、权力稚嫩,谈廉洁是否隔靴搔痒?但我想起恩格斯论“道德上自由的行为”,它本质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当我们提前认识到未来可能遇见的诱惑,今日的自律便是预支明日的自由。在实验室里,面对一个数据异常的现象,我与导师同学讨论了数小时,反复推敲每个细节,直到找到最合理的解释;在外出调研时,遇到有人推荐我购买快速处理的数据分析软件,声称能提高效率,但我果断拒绝,坚持手工计算与严谨的数据验证;深夜,电脑屏幕前,我对比了一些文献中的结果,发现自己的一部分分析与已验证的研究有所出入,尽管那部分分析看似完美,我依旧果断地将其删除并重新调整。每一次的选择虽是微小的决断,却在我的心中积累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抵御了浮躁与捷径的诱惑。我问自己:若有一天走上更广阔的舞台,如何确保脚步依旧铿锵?答案或许仍在那枚苹果、那株瘦梅。前者提醒我:再艰难,也不应贪图眼前的便宜;后者告诫我:再寒冷,也不该褪去枝头那一抹素白。只要铭记这两道箴言,心中的明灯便永不熄灭。在新征途上,廉洁不仅让我远离深渊,更引领我登上云端,凌绝顶。
凌晨三点,实验室窗外微雨,路灯把雨丝拉成斜斜的银线,丽娃河像一支隽永的笔,划过心田。我忽然醒悟:地理人擅长描摹河网、刻画地貌,却更应在精神版图上绘制“廉洁高地”。若把海瑞的正骨、罗帅的果香、当代的清朗一并镶入,这块高地便会破晓霁光,照亮未来的地图。一行小字悄然浮于心底:“清风经纬,寸心若兰”。研学当如测量,先定基准,再循渐次;做人亦如绘图,删繁就简,方见真形。廉洁,既是我行走四方的指南针,也是我丈量山河的标尺;有了它,再遥远的坐标都能被准确定位,再崎岖的路径都能被踏平。
水声潺潺,天光微白。离开河口大楼,梧桐叶上凝着一行雨珠,在晨风中颤抖,却终未坠落——那是清廉最好的隐喻:明澈自守,挺立不屈。愿我亦如斯,守一颗澄莹之心,怀赤子之志,行未尽之程。
作品参与人:次仁朗杰、叶琳琳、刘婷、刘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