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君德教授荣膺“学术贡献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经市委批准设立的本市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项。学术贡献奖是该奖项体系中的核心奖项之一,主要表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及其成果。自2004年设立来,共有38位知名学者获得该奖项。此次地理学院在学术贡献奖实现新突破,标志着学院在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获学界最高认可。此外,刘承良教授的专著《Geograph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A Glocal Network Approach》荣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位老师获奖彰显了学院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深厚学术积淀与创新活力。
刘君德教授
深耕地理学六十载,
开拓中国政区地理学新领域
刘君德教授是中国地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自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并留校任教以来,他长期致力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地理系主任、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等职。1990年,民政部批准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该机构是迄今全国唯一的中国当代行政区划的专门研究机构,刘君德授担任首任主任直至2014年,为中国行政区划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作为中国现代政区地理学的开拓者,刘君德教授涉足山区、致力政区、钟情社区,创立了“行政区经济”理论,派生出“行政区——社区”结构体系,构建了中国政区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其主编“中国政区地理”和“中国社区地理”列入吴传钧院士主编的大型《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刘教授于 2022 年荣获中国地理学会科学终身奖,是学界对其学术贡献的高度认可。
刘君德教授的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划改革原创性观点成为民政部在全国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对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战略研究和“三泰地区”的行政区划改革方案为民政部采纳,前者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开展了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研究,提出的建议方案多被采纳实施,其中《上海市行政区划改革与浦东新区建制镇区划调整及城镇发展战略研究》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海南省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系列研究均被海南省-市政府组织实施;此外,还主持了40余项行政区划与社区专项研究,为沪苏浙皖和山东、广东、辽宁等省市解决了行政区划与城市-区域治理难题。
刘君德教授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区域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0年),培养了人文地理学新方向的硕士25名,博士33名,博士后8名,为中国行政区划理论与实践和培养新一代专业人才。刘教授也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刘君德
刘承良教授
创新技术转移研究,
推动地理学理论国际化
刘承良教授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市曙光学者。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地理,聚焦全球创新地理与科技战略、交通地理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领域。
获奖专著《Geograph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 A Glocal Network Approach》系统构建了技术转移的“文化-空间-网络”三位一体理论框架,以全球与地方互动视角解析中国技术转移的空间格局与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该成果入选华东师范大学英文精品力作系列,获《地理学报》书评高度评价,并被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长篇推介。相关论文发表于《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地理学报》《中国软科学》等高影响力期刊,理论观点获《学习时报》、“学习强国”平台及《科技中国》等媒体转载,产生广泛学术与社会影响。
华东师大教授、人文地理学博士生导师刘承良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经市委批准设立的本市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的前瞻性、创新性、基础性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一步推动本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本次评选涵盖学术贡献奖、学术新锐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及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四大类别,表彰近年来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我市优秀学者和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