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精覃思 | 第十一届春芬论坛暨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者:顾恒珺发布时间:2024-11-14浏览次数:10

为促进师生交流,搭建成果分享、思维碰撞和学科交叉交流的平台,孕育学术创新和激发学术突破,2024年11月8日上午9时,我院第十一届春芬论坛暨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于资环楼539室(分会场一)和540室(分会场二)顺利举办。地理科学学院陈龙研究员、殷为华副教授、姚远志研究员、邬言研究员,朱利凯研究员和张维阳副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参加学术沙龙。来自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30位博士研究生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展现了我院博士生的学术风采,也为学院的学术氛围增添了新的活力。


分会场一由殷为华副教授主持,陈龙研究员和姚远志研究员担任点评嘉宾,共有15位博士进行了学术分享。


季仁杰带来了题为“面向大场景航空高光谱遥感影像的精细地物类型深度学习解译研究”的报告,探讨了深度学习在高光谱遥感影像解译中的应用,分别基于空间块输入和图像输入做了高光谱分类研究。

李珂通过“基于波谱特征优化的全球大气甲烷智能反演”的研究,发展了一种基于波谱特征优化的全球大气甲烷智能反演算法,反演精度提升了13.92%,反演结果的空间覆盖率提升了136%,有效消除了由于地表反射率或气溶胶等因素干扰所造成的数据误差,揭示了波谱特征优化在甲烷反演中的重要作用。

易聪睿的报告“全球城市化发展及其干旱趋势”分析了近三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干旱趋势,以及分别基于不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发展优先下的极端情景和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兼顾的中间情景两种情景下,全球城市化发展及其干旱趋势。

龚彦维的报告“Reconceptualizing risk within geographical contexts: Geopolitical Risk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in Southeast As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RI”与会者探讨了背景化方法在研究地缘政治风险演变评估和形成机制分析方面的潜力。它引入了一种新的视角,将地缘政治风险概念化为一种空间属性,强调了对层级化的空间背景以及背景与地缘政治行动相互建构的关注。东南亚国家的案例研究被用来体现这种背景化方法的现实价值。本文的方法与结论将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稳定。

林剑铬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缩短了供应链地理距离吗?——来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证据”的研究,探讨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供应链地理距离的影响。基于组织间空间、亲缘、模块分工关系的机制检验表明,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了本地集聚水平,提升与关联供应商的贸易额比重,并降低对特性模块供应商的依赖程度。

潘佳威的线上报告“Unveiling latent frontiers in urban and rural sustainability: a semi-automatic review with LDA topic model”,研究基于潜在狄利克雷分布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2014-2023年WOS核心数据库相关文献数据进行文本挖掘,识别出8个研究前沿,并根据其研究影响力和新颖度进一步探讨城乡可持续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的研究内容、演化过程与未来潜在研究前沿方向。

万媛媛的“The evolu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ial Innovation Networks: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ng, Shanghai”则以上海张江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网络的演变。私营企业和大学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对创新主体的分析揭示,私营企业在AI产业创新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大学则是早期AI技术的发源地。

符琳蓉的报告“The local effects of new workspaces: Analyz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working spaces and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Shanghai”分析了新型工作空间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共享工作空间与住宅和办公地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新型工作空间补充了传统办公空间,而不是替代它们。被视为影响房地产变量的潜在因素。

余梦颖的线上报告“Borrowed size or agglomeration shadows?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large cities influencing small cities”则探讨了大城市对小城市的制度影响机制。报告揭示了制度基础决定企业家等微观主体行为并进而导致绩效差异的作用机制,增加了对小城市经济发展受大城市影响的理论认知。

Haroon Haider以“Anthropogenic increase in global soil reactive nitrogen emissions”为题,分享了全球土壤活性氮排放人为增加的研究成果。全球土壤氮排放是氮循环和大气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土壤氮排放对于评估其环境影响和制定缓解策略至关重要。

常泽华的“黑河上游山地冰冻圈和水文的未来变化”则关注了黑河上游山地冰冻圈和水文的未来发展趋势。冰川和雪盖在下游水资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冻结-融化循环对径流产量有显著影响。冰川径流的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至2021年之间。基流的不连续退缩正逐渐转变为线性模式,导致基流量增加。预计到2100年,第二次退缩系数分别估计为大约74天和78天。

刘青的“中国东南沿海复合洪涝灾害评估”为与会者呈现了中国东南沿海复合洪涝灾害模拟的思路和方法,并基于十年一遇洪涝情景比较了气候变化下中国东南沿海主要城市的洪涝危险性时空变化。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的复合洪涝淹没将预计增加83.6%,由降雨和风暴潮共同主导的复合洪涝区占总洪涝面积将增加至78.1%。这些发现表明,沿海地区迫切需要制定适应性洪涝管理战略,以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日益增加的风险。

闫佳的“玛珥湖沉积物中磁铁矿纳微颗粒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则深入探讨了玛珥湖沉积物中磁铁矿纳微颗粒的分布与来源。HGY磁铁矿除了受人类活动影响之外,还有天然来源。在去除天然背景干扰后,磁铁矿纳微颗粒可以作为人类活动强度的指示物。

陈诚的“耦合15N示踪和N2O同位素体分析揭示河口海岸沉积物中的N2O产生途径”揭示了河口海岸沉积物中N2O的产生机制。全面精细化的河口海岸湿地N2O来源和动态图景,为提升预测模型和制定有效减排策略提供了重要基础。

高丹的“基于保险理赔的台风洪涝数值模拟与验证”则利用保险理赔数据对台风洪涝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单一理赔点不能准确反映理赔企业的实际淹没区域,在缺少建筑轮廓数据时,在理赔点周围建立50m~100m的缓冲区可以更合理地验证洪涝模拟。

分会场二由地理科学学院邬言研究员主持,朱利凯研究员、张维阳副教授做点评,共有15位博士进行了学术分享。

杨雅煜作了题为“黑土地有机碳遥感反演与时空分析”的学术报告,她通过建立土壤有机质稳定特征组合与反射率一致性优化方法,耦合梯度提升决策树与最优波段组合法实现特征选择,提出了全球黑土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局集成回归模型,实现超大尺度数字土壤制图,改善超大尺度土壤成分反演模型参数复杂、时空泛化难的困境。

程婉莹作了题为“Urban-rural disparities in spring phenology induced by artificial nighttime light”的学术报告,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喝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城市夜间灯光对中国植被春季物候的影响机制,为人类活动对城市植被动态的影响提供借鉴。之后,张维阳老师与其讨论了不同区域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差异。

魏盛桃作了题为“基于卫星遥感的输电线路外破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学术报告,他通过引入ASPP模块、non-local模块和亚像素卷积策略,提出了基于改进UNet的易漂浮物语义分割模型,有效提升了模型对复杂场景的识别能力和分割精度,实现了对输电线路沿线易漂浮物的自动识别和分类,并基于识别结果对输电线路沿线不同风险区域进行划分,进行外破风险评估。朱利凯对从风险评估角度的提出了一些内容扩充的建议。

金阳作了题为“开发区产业演化与组合优化”的学术报告,以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采用1998-2013年工企数据等多源数据,借助Logistic模型和组合优化等方法,讨论开发区产业演化的特征与机制,并探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最优产业组合。

李永贺做了题为“城市收缩会导致碳排放下降吗:基于中国288个城市的实证研究”,聚焦收缩城市的脱碳发展问题,利用中国288个地级市2005-2020四个断点年份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城市收缩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的影响,发现收缩现象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城市收缩与碳排放强度存在因果关系。

李海侨作了题为“铀资源进口竞争格局特征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的学术报告,通过网络分析和重力模型,揭示了铀资源贸易竞争的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全球铀资源贸易竞争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铀资源贸易政策和提升资源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谢圆圆作了题为“留学归国人员的目的地选择:城市舒适物与经济机会的交互作用”的学术报告,采用基尼系数、随机森林模型和熵值法,分析留学归国人员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经济机会与城市舒适物对目的地选择的交互作用。张维阳和朱利凯对其研究的指标筛选进行了讨论。

彭立娴作了题为“西安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时空格局与风险研究”的学术报告,通过收集和整理多源数据,FLUS和IUEM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格局,分析了空间关系特征并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估西安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时空变化与风险特征。

雍磊磊作了题为“地形与植被对蒙古内陆河源区融雪水文过程的影响:基于逐步建模”的学术报告,他通过引入积雪、地形及植被信息对FLEX水文模型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捕捉集水区水文动态,揭示了地形尤其是高程对水文过程的关键影响。

卢灿作了题为“基于多传感器InSAR和机器学习的上海市地面沉降建模及主要影响因素评估”的学术报告,他融合了多传感器InSAR监测结果,结合StaMPS-SBAS和机器学习方法,对上海市1992-2023年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监测,量化分析地下水开采、回灌及可压缩层厚度等驱动因素的影响。

徐芯蓓作了题为“对NOx影响异戊二烯光氧化生成SOA的新认识”的学术报告,通过结合烟雾箱和OBM-MCM模拟,讨论了NOx与异戊二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质量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系统分析了不同[NOx]/[Isoprene]环境下,异戊二烯通过光氧化形成SOA的过程。结果首次揭示了关于低挥发性产物成核和凝结的RO2反应途径竞争结果,并发现最高SOA产率在分支比β为0.5时达到,该结果可以作为外场采样和模型的参考。

何天豪作了题为“基于SWMM和IV级逸度模型的上海河网中典型PFSAs多介质迁移累积模拟”的学术报告,他构建了一个基于过程机理的城市河网系统PFAS动态高时空分辨率多介质归趋耦合模型,并开展上海城市河网PFAS动态模拟。

齐麟作了题为“河口近岸水体化能自养固碳过程对全球变暖响应”的学术报告,通过长江口底层水体的温度梯度培养实验,研究了河口近岸环境梯度下化能自养固碳速率及其对温度的响应模式;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阐明了河口近岸水体化能自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

孙赫晨作了题为“长江三角洲全新世地层有机碳埋藏特征及其土壤粒径的相关性”的学术报告,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全新世地层中有机碳的埋藏特征及其与土壤粒径的相关性,量化该区域的碳埋藏总量,探讨碳埋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扩展对地质历史时期三角洲碳循环的理解。

王梦圆作了题为“PM2.5中金属细颗粒高分辨率解析及其风险评估”的学术报告,通过高分辨率表征上海市PM2.5中金属细颗粒的浓度、形貌及成分特征,结合肺上皮细胞毒性实验,评估关键有毒成分的风险,以揭示交通、煤炭燃烧及沙尘源对PM2.5毒性潜力的影响。

本次学术沙龙在热烈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中落下帷幕。为鼓励和嘉奖同学们的优秀汇报,本次博士沙龙基于专家评审打分评出获奖学术报告人员。

一等奖

自然地理学:刘青 何天豪

人文地理学:万媛媛 李海侨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李珂

二等奖

自然地理学:闫佳 王梦圆

人文地理学:符琳蓉 龚彦维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季仁杰

三等奖

自然地理学:齐麟 高丹 徐芯蓓

人文地理学:余梦颖 谢圆圆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程婉莹

博士生沙龙活动旨在为博士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提升能力的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以此推动学术交流与创新,提升博士生的科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