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地理科学学院多位学者入选最新美国斯坦福大学2025全球前2%科学家(中国内地)榜单

发布者:孙伊彤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29

2025年9月19日,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共同发布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两大部分,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通过基于其论文引用数、h因子、合著者修正的hm因子等综合参数,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涵盖22个领域和174个子领域。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黎夏教授同时入选“职业生涯影响力榜单”和“年度影响力榜单”,余柏蒗教授、王格慧教授、殷杰教授、王军教授入选“年度影响力榜单”。

职业生涯影响力榜单:

年度影响力榜单:


详细榜单数据见以下链接:https://elsevier.digitalcommonsdata.com/datasets/btchxktzyw/8


学者简介

黎夏,国际欧亚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科学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专家、国家人事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时空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创建了地理模拟系统理论,将元胞自动机推广到土地利用模拟中,建立了耦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全球的土地利用模拟模型。解决了大尺度、精细化模拟,以及与陆面模型耦合难题。所提出的GeoSOS系列土地利用模型(http://www.geosimulation.cn/),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为未来地球模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全球变化分析、国家一带一路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未来情景预测。该模型是目前国际分辨率最高的土地利用模拟模型,被评价为国际上四大著名土地利用模型之一。GeoSOS被国际人文地理百科全书特别推荐,得到了国内外普遍的使用。近4年来GeoSOS网站有来自全球的3.49万次访问,软件下载次数超过5700次,用户遍及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并几乎覆盖国内各省市。


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包括3篇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和Nature Sustainability。有关研究被同行评价为先驱研究。多年连续入选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多篇代表作位列 SCI 地理学领域引用前 1%。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建立的模型直接被国际最著名的GIS软件(ArcGIS)使用,并被直接整合到亚洲最大的GIS超图软件中,支持了国产GIS软件。



余柏蒗,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2018年度)。200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夜间灯光遥感、城市空间信息遥感分析、城市三维形态遥感等研究工作。


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EEE TGRS、IJGIS、Annals of AAG、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EST、Applied Energy、遥感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SSCI检索90余篇。担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信息地理、遥感地理专委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委员,遥感学报、IEEE JSTARS、Remote Sensing期刊副主编,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等期刊编委;IEEE高级会员;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2年度)、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高校GIS创新人物等奖励。




王格慧,国家杰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SCI期刊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AAQR)editor,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A类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捷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籍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大气环境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主要有:大气污染物来源、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大气二次气溶胶非均相转化机制、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挥发性有机物源解析及臭氧形成机制等。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实验证明二氧化氮在大气细颗粒物液相氧化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盐和HONO的物理化学机制,揭示了我国雾霾和伦敦烟雾事件期间大气硫酸盐气溶胶的形成机制 (Wang et al., PNAS, 2016)。相关成果为深入理解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和特征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发表论文209篇(含SCI 论文160篇), 其中, PNAS(2篇),Chemical Reviews (1篇) ,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15篇),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30篇),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5篇)和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篇),所发表论文中ESI 高被引论文7篇,ESI 热点论文1篇,被SCI引用10000余次(单篇SCI 引用百次以上有16篇),h-index 61。



殷杰,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洪涝灾害研究。在Nature、Nature Sustainability、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被Nature Asia作为亮点(highlight)报道。自主研发的城市洪涝实时模拟系统支撑了多个重点城市洪涝预警、灾害保险与灾情核查工作。撰写的多份防洪减灾决策咨询专报被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采纳。先后获得2019年度中国地理学会青年科技奖和2021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王军,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管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教委等项目40余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际期刊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副主编、Journal of Coastal and Riverine Flood Risk、灾害学编委,国家中小学地理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核心成员,国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版高中地理教材(上海版)分册主编等。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4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2021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15 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2014年)等奖项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