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精覃思 | 地理科学学院高水平论文学术讲座与写作交流会圆满举行

发布者:顾恒珺发布时间:2024-11-12浏览次数:10

2024年11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与研究生院联合主办的“高水平论文学术讲座与写作交流”活动,在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A304室顺利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汇聚校内外地理学领域的前沿专家,共同探讨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交叉领域研究方法以及国际期刊的写作投稿经验,邀请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王少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史贵涛教授、郑艳玲教授、杨浩然、谭琨教授作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胡志丁教授主持。司月芳教授、郭琪副教授、赵卿副教授、张红副教授、段德忠副教授及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等前来参加。

在开场辞中,胡志丁教授指出本次讲座交流会是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的文化节活动的一部分,非常荣幸邀请到五位教授,并提出希望通过此次讲座与交流,能够激发师生们的学术热情,帮助大家提升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胡志丁教授强调科学前沿和创新成果的写作分享不仅能为同学们提供学科交叉融合的视野,也能引导同学们在系统化观察、分析不同学科内容和其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打破学科壁垒的逻辑思维与创新精神,推动科技与人文前沿的发展。

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王少剑教授带来了题为“全球服务业碳减排路径探索”的报告。王教授深入剖析了全球服务业碳减排的现状与挑战,1995-2021年间,全球服务业隐含碳排放增加了63%,公共福利服务、健康服务、金融商业服务是推动全球服务也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部门。王教授对比了各个国家和各个产业的差异,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减排路径,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史贵涛教授作了题为“极地雪冰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报告。史贵涛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极地雪冰在记录气候环境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与会者揭示了极地环境的奥秘。同时,史贵涛教授也以亲身经历为例和与会者展开交流,史贵涛教授指出,投稿返修中遇到困难、时间久都是科研成果呈现的过程,鼓励各位参会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郑艳玲教授带来了题为“河口海岸氮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的报告。郑教授从河口海岸氮循环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生物反应器的稳定水体酸化模拟系统,探讨了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馈机制,例如河口海岸水体酸化抑制硝化速率、水体酸化促进硝化过程副产物N2O的排放等等,为与会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杨浩然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AI时代多模态大语言模型下环境与痤疮关系研究展望”的报告。杨教授结合AI技术和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建立了痤疮患病与人居环境和生物医学特征等关系的模型,指出了痤疮发生与否和痤疮严重程度分别的要素贡献度和变量依存关系,展望了环境与痤疮关系研究的新方向,为与会者带来了前沿的科研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谭琨教授作了题为“空天地一体化遥感大数据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的报告。谭教授详细介绍了空天地一体化遥感大数据平台的研发背景和应用实例,展示了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广阔前景。

在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胡志丁教授肯定了本次写作交流会的重要性,提出科研工作都是有一定共性,地理学各二级学科和不同学校间学者的交叉交流不仅能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和思路,也能激发大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文而睿智。本次“高水平论文学术讲座与写作交流”的成功举办,将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科研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营造不畏险阻、积极向上、严谨求精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