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思维感知自然: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圆满结束

发布者:孙伊彤发布时间:2025-09-18浏览次数:10

2025年8月23日至8月29日,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的富春江流域及天目山周围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

8月23日上午,参加实习的全体师生齐聚二教,召开2025年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动员会。会上,带队老师们强调了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纪律以及行程安排,并从地貌、水文、植物、土壤、3S等数个方面介绍了本次实习的学科目标。动员会后,实习队师生前往富阳开展第一阶段的地貌、水文实习。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动员大会



富春江流域实习

实习队伍来到第一站——灵栖洞。在周立旻老师和王永杰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深入灵栖三洞中的灵泉洞与清风洞,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喀斯特地貌实践课。学生们首先对洞穴的宏观结构进行探究,分析洞穴发育与地质特征的关系,随后聚焦洞内小尺度的地貌现象,观察并记录石笋、石钟乳等典型地下喀斯特地貌。经过老师们的现场讲解,同学们在情境化的环境中快速掌握了各类地貌的判别方法和形成机理,还对地质、水文等因素与地貌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周立旻老师讲解喀斯特地貌实习内容


同学们在灵栖洞内观察地貌现象


下午,实习队伍来到新安江水电站,周立旻老师引导同学们联系地质地貌知识,从地质稳定性和水力资源等角度思考水电站在此建坝的原因。实习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地貌与地质、水文知识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系统思维与专业素养。


在富春江附近的水文实习主要在新安江水电站、分水江水文站和新沙岛三地进行。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首个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人用开创性的思路创造了这一奇迹,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学们参观了水电站展览馆及坝体内部,了解了新安江水电站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及其取得的多项创新和成就。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十周年之际,切身感受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加深了新时代地理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新安江水电站全景


水文实习过程中,师生登船实地考察千岛湖。同学们在观察千岛湖水体、岛屿的同时,听着王东启老师的讲解,对水库的功能、特征,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还分组取得了千岛湖清澈透明的水样,感受最严格生态保护政策与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对维持千岛湖优质水源的重要意义。


采集千岛湖水样


在富春江支流分水江水文站,站长余家旗介绍了分水江流域概况、水文站运作流程,讲解水情要素、测流方法、流量模型及流速仪相关知识。水文站技术人员带领大家参观监测设施、演示测流操作。同学们在水文站江边采集水样,了解水位类型与测量要点,并在观测台参观两类测流仪,观看技术人员实操。


参观水文站站内仪器


参观水文站外仪器


在新沙岛,老师们选择北侧开阔的沙滩区域挖出剖面。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引下清晰观察河流中游的河漫滩二元沉积结构,即剖面下部颗粒较粗的沙层与上部颗粒较细的粘土层。


观察沙滩沉积物的二元结构


实习队伍到达龙井村后,对龙井泉进行观察记录。大家沿龙井路缓缓向下,从“九溪”入口出发,沿着溪流一路向下游行进,对九溪十八涧进行徒步考察,途中重点关注河流地貌,留意溪流两岸一级阶地的分布、河床砾石的大小与磨圆度,以及岩槛等微地貌的具体特征。


当日下午,在郑祥民老师的讲解与带领下,大家继续在九溪十八涧区域进行小流域实习考察,沿着溪流仔细观察由岩脉与岩层差异形成的“跌水-浅潭”序列景观,同时专门观察该小流域典型的树枝状水系,留意众多支流以锐角汇入干流的形态,直观感受当地地形与岩性对水系分布的影响。


郑祥民老师讲解九溪十八涧流域实习内容



天目山地区实习

同学们还在周立旻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下朱陀岭水库,观测了水库周边的岩层并测量其产状,根据出露岩层的岩性、厚度等特征,推断当地在寒武纪时期的地史。


同学们测量出露岩层的产状


在天目山地区的土壤实习中,同学们观察了四处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剖面,相互对比,了解了气候、植被、母质等条件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在位于天目山画眉山庄附近的第1号土壤剖面,毕春娟老师指导同学们观察了在奥陶纪泥岩母质上发育的黄化红壤,结合气候、植被、地形等环境条件,详细讲解了黄化红壤的成土过程。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挖掘土壤剖面、观测剖面、采集样品,最后绘制出能清晰展现土层结构的土壤剖面图。


毕春娟老师讲解土壤实习内容


学生划分土层


学生使用比色卡确定土壤样品的颜色


在位于火焰山红庙附近的第2号土壤剖面周边。通过实地观测与样本采集,毕春娟老师现场剖析了不同剖面的特征,系统阐释了土壤的形成机制,将土壤特性与天目山作为更新世孑遗植物避难所的形成条件相结合,帮助同学们从地理学视角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基础的理解。


第3号土壤剖面位于天目山海拔约660米的三里亭附近。与前三处海拔更低的土壤剖面相比,该处土壤剖面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山地黄壤的特征,直观地体现了土壤结构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趋势。


学生使用手测法确定土壤样品的质地


在天目山博物馆附近的小流域观测场,王东启老师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产流机制、地表径流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等基础知识,并演示了在观测场中利用三角堰测量流量的方法。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水体的不合理开发可能引发水土流失、洪涝等多种灾害,曾为我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将地理学、水文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对河流水文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王东启老师介绍小流域观测场


在下朱陀岭水库,王东启老师将其与千岛湖进行对比,系统讲解了不同水库的不同功能、水质分类及选址的科学原理,并指导同学们通过观察水体颜色及周边环境,初步判断水质状况,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各小组还现场采集了下朱陀岭水库的水样,与千岛湖水样进行对比,发现下朱陀岭水库的水样明显更为浑浊、藻类含量更高。


王老师展示下朱陀岭水库的水样


在象鼻山,张超老师向同学们传授了植物识别的“望闻问切”法,并阐释了植被分布与人类活动、土壤、气候等要素的内在关联。同学们克服陡峭地形,徒步登山,实地观察、识别植物,考察了象鼻山的植被群落组成特征,并实地观察了风害对植被种群的差异性破坏和对植被冠层的修饰现象。下山后,张超老师又带领同学们沿路步行,观察了沿途的银杏、山核桃、南瓜等多种植物。同学们在观察实践中拓展知识,加深了对天目山作为更新世孑遗植物避难所之一的理解,也对人类活动与植物区系的相互影响有了直观的了解。


张超老师介绍植物


在张超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分别在天目山禅源寺附近的人工林中和三里亭附近的森林中学习并开展了植被样方调查。通过对样方内乔木的种类、胸径、高度、冠幅等特征进行测量和估算,大家对天目山的植被状况有了更为细致深入的认识。张超老师介绍,近年来天目山的特色植被柳杉的种群发生了严重的衰退,可能与酸雨、病虫害等多种因素有关,对此同学们加深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寻找平衡的思考。


同学们进行样方调查


实习师生在样方地进行合影


在象鼻山附近,吴健平老师和姚申君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3S前沿技术,并指导大家操作无人机摄影、判读遥感图像。同学们动手进行无人机试飞,体验先进技术。


同学们进行无人机试飞


在下朱陀岭水库,吴健平老师又指导同学们利用遥感技术,观察了水库周边的植被状况和用地类型。实习内容深化了同学们对山区水库建设管理、水文监测及水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实习内容显著提升了实习的科学性与智能化水平,同学们亲身体会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弊,人地协调观得到了深化。


吴健平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GIS实习


实习最后一日,晨光熹微,实习队伍在山脚集结。于天目山门前集体合影后,师生们沿着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开展土壤、植被垂直地带性观察实习。沿途,岩石的层叠纹理与植被的葱茏更替尽收眼底,老师们不时驻足讲解,同学们则边攀爬边观察。


师生登山


当日的实习任务结束后,部分师生继续沿着崎岖山路向上攀登,直至海拔一千余米的开山老殿,将天目山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至此,本次天目山野外实习圆满结束。本次实习中,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系统思维将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地理信息技术等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不仅锻炼了地理野外实习的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科视野与知识结构。


实习师生在天目山门前进行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