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9月8日上午,地理科学学院、空间人工智能学院联合主办“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成长与教育创新”专题交流会,以此庆祝即将到来的第41个教师节。活动特别邀请了本科生院拔尖与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教授刘俊升,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张美玲,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教授吴健平作专题报告,两院近30位青年教师参加,活动由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谭红岩主持。
主题报告:三位专家,三大视角
1. 刘俊升教授:规范为基,资源为翼
刘俊升教授从教学基本规范切入,系统梳理了学校在教学各环节——从课程开设、课堂纪律、考核标准到成绩评定的规则要求,以案例的方式为教师们“划重点”。在强调“底线”的同时,他鼓励老师们更要追求“高线”,他详细介绍了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各类资源与平台,如教师培训工作坊、AI赋能教学研修、国内外教学交流项目等,期待老师们用好平台和资源,持续成长、卓越发展。“教学不仅是艺术,更是学术。教无定法,教师既要遵守教学规范,也要敢于教学创新。”
2. 张美玲教授:融合智能,设计为要
作为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美玲教授以其主讲的《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为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将智能化工具与课程设计深度融合。她认为,一门好课应具备四个关键要素:目标明确、内容重构、方法多样、评价科学。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而是与学生、与技术、与时代的一场对话。”她鼓励教师做“有心人”,在日常中积累教学素材,在设计中体现育人匠心。
3. 吴健平教授:以研育才,以心育人
吴健平教授1998年即开始招收研究生,数十年来始终坚守人才培养一线,先后培养近150名博硕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收获硕果累累。他从方向引导、平台搭建、氛围营造等角度分享研究生培养经验,强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导师不应是‘老板’,而应是学生学术与人生的引路人。”他建议导师们:根据学生特质制定差异化培养路径、积极为学生拓展学术与实习资源、通过组会、线上平台等方式加强交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与情商培养。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互动。我们输出的是知识,塑造的是人格,影响的是未来。”
互动交流:问与答,共思共行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围绕大班教学、有效提供、学生课堂行为管理、研究生科研动力激发、教学评教与职称评审等遇到的真实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有教师问“如何平衡研究生科研与实习就业”,有教师担心“难课评分低是否影响职称晋升”,还有老师对如何管理学生课堂上看手机的行为提出困惑......三位专家结合经验一一回应,现场气氛温馨而深入。比如,吴健平教授坦言:“要在保障学位质量的前提下柔性支持。先严后松、尊重规律、沟通至上。”张美玲教授分享她的经验:“硕士和博士应有差异。建立清晰的规则与期望,让学生明白毕业是第一要务。但同时导师要换位思考,多为学生的就业考虑。”刘俊升教授表示:“学校支持教师开展有价值、有挑战的教学探索。只要教学流程规范、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委员会会综合评估,不为评教所困。“
后续:礼物与寄语,致敬每一位教师
研讨会最后,地理科学学院为每一位与会教师赠送《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讲义》与教师节礼物,向躬耕教坛的教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与敬意。
“教学无止境,创新无定法。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未来两个学院将继续支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的路上发光发热,继续为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创条件、搭平台。”谭红岩书记总结道。
祝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