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文明记忆的城市,既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今日“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枢纽。从兵马俑的雄浑气势到大唐西市的商贾遗风,从终南山的苍翠叠嶂到高新区的科创脉动,西安正以“古今交融、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丝路华章。
01大唐西市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源城市,绝对不能错过的便是大唐的西市,也就是现在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市,作为唐朝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建立在西市遗迹上的博物馆,从文物、货币、文化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图1 师生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合照
辅导老师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模型,还原了唐代西市“九宫格”式的布局,从商肆分布、坊市制度到交通脉络,清晰展现了这座古代国际商贸中心的繁华格局,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丝绸之路起点的商业活力。
图2 同学们聆听西市的讲解
随后同学们近距离观赏唐代丝路相关的珍贵文物。从承载贸易往来的陶骆驼、胡人俑,到见证技术交流的瓷器、金属器,每一件文物都成为鲜活的历史教材,让同学们切实触摸到古代丝路文明的温度,深刻体会到不同文明间的互鉴互融。最后,同学们参观了 “丝绸之路货币”展区,展区内陈列的波斯银币、拜占庭金币、唐代开元通宝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货币,直观展现了丝绸之路作为“货币流通之路”的繁荣景象,也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图3 同学们研究丝绸之路文物
02永兴坊
从大唐西市博物馆向外,沿着丝绸之路的踪迹,永兴坊进入了视野。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展示窗口,永兴坊不仅彰显了陕西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成为师生理解中华文明对外交流历史、体验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生动课堂。
图4 永兴坊入口
在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氛围中,永兴坊仿佛一条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带领师生重温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时期的繁荣景象。从陕北剪纸、关中泥塑到陕南面食,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陕西文化深度的体现,更是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永兴坊所展示的饮食文化和工艺传统,反映出地理环境与人文交流的共同塑造,凸显了陕西在一带一路历史与现实中的枢纽地位。
图5 永兴坊内非遗特色展示
同学们在永兴坊深刻体会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深远意义,也激发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旅游开发与传承保护相结合的新思考。永兴坊之行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更增强了他们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互鉴的使命感和积极性。
03明城墙
沿着路线继续向外便来到了西安明城墙,沿着青砖铺就的步道漫步,在触摸古城垣沧桑肌理的同时,深入感受西安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的深度交融,读懂这座城市千年发展的内在逻辑。
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城墙的选址与形制,首先深深扎根于西安独特的地理环境。城墙周长13.74公里,设四门、建垛口、筑马面,既借助平原地形实现了对城市的全面围护,又依托周边山水形成天然屏障,地理的实用性与防御的功能性在此完美结合。
活动中,同学们留意到明城墙四门的布局:东门“长乐门”、西门“安定门”、南门“永宁门”、北门“安远门”,四门分别对应东出潼关、西通丝路、南接巴蜀、北连塞北的地理方向,其命名既蕴含着古人对城市安稳的期许,更折射出西安作为交通枢纽的地理特质,以及由此衍生的开放包容的人文性格——历史上,不同地域的文化、商品经四门涌入西安,与本地文化交融共生,形成了西安“兼容并蓄”的人文底色。
图6 同学们聆听辅导老师的讲解
图7 同学们在雨中漫步城墙
04南五台
走出西安城外,师生团队将实践的脚步,踏上了一片更为宏阔的自然地理坐标——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的终南山南五台。通过攀登秦岭主峰之一,师生们亲身丈量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巍峨与壮丽,深刻践行了地理人“知行合一,路在脚下”的考察精神。
南五台,作为秦岭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意义远超于一座山峰。实习伊始,指导老师便在山脚下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地理课”。他指出,脚下的秦岭不仅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更是中国南北方在气候、植被、农业生产及生活习俗上的天然分界线。这道巨大的地理屏障,塑造了华夏大地的多元格局,也为理解“一带一路”沿线复杂多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图8 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登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沉浸式的人文地理认知之旅。沿着蜿蜒的古道石阶,同学们的目光聚焦于人类活动在山地空间留下的深刻烙印。沿途的庙宇道观、摩崖石刻,无声地讲述着南五台作为文化名山与宗教圣地的人文历史。经过数小时的努力,实习队成功抵达海拔1688米的南五台顶峰——灵应台。站在此处,视野豁然开朗,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油然而生。任课老师引导大家向南北两侧远眺:南望,巴山蜀水,云雾缭绕,一派湿润葱郁的翠山景象;北观,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尽显粗犷辽阔的北国风光。
图9 灵应台风景
此次南五台的攀登考察,不仅是一次体能上的挑战,更是一次深刻的专业精神洗礼。同学们纷纷表示,当汗水浸湿衣襟,双脚踏上顶峰,亲眼见证秦岭南北的壮阔分野时,才真正领悟到“知行合一,路在脚下”的深刻内涵。这不仅仅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更是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根本路径。大家表示,将把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带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地域、跨文化的理解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10 师生一行在灵应台合影
05大唐不夜城
走遍“丝绸之路”路线后,实习队伍回到了大唐不夜城,感受古代文化与现代融合的魅力。刚踏入街区,高达数米的玄奘雕塑便映入眼帘,这座以唐文化为核心打造的步行街,北起大雁塔南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是西安将历史底蕴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的标志性街区,此刻灯光初上,已热闹非凡,也由此开启了本次探索之旅。
图11 大唐不夜城街区
穿梭于街区,仿唐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琉璃瓦当在灯光映照下流转古典韵味,复原的大唐市井街巷里,传统商铺林立,唐装汉服、文创好物琳琅满目。再往深处走,每隔百余米就有一座历史人物雕塑,有诗仙李白仗剑而立、文成公主衣袂飘飘,雕塑底座刻着人物生平,成了移动的“历史课堂”;街边商铺多是木质门脸,挂着古朴招牌,还有卖桂花糕、肉夹馍的小吃摊,香气伴着吆喝声飘满街巷;偶尔能看到穿唐装的工作人员巡游,与游客拱手问好,恍惚间像穿越回盛唐市井。
大唐不夜城依托唐文化底蕴,以唐文化为魂,对街区建筑、业态进行重塑,让历史街区重新焕发蓬勃生机,古老历史与现代生活交融,成为城市更新中文化赋能的生动样本。此次大唐不夜城之行,让同学们以地理视角,洞察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城市更新与文旅发展中的运用,西安这座城市古今交融的发展脉络,在实习考察中愈发清晰。
图12 大唐不夜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