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晚,我院开设的通识课程《走进南极》迎来了特别嘉宾——即将参加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同时也是我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的党员、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李喆和胡冶。他们为课程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探秘南极》的主题科普讲座。李喆曾于2021年11月作为第38次南极科考队的一员,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随着第41次南极科考的临近,同学们有机会深入了解李喆在南极的宝贵科考经历,以及胡冶为即将踏上的南极之旅所做的周密准备。
首先,胡冶向同学们介绍了李喆在2021年参加第38次南极极地科考的经历。在他的生动讲解和介绍下,通过一张张记录真实科考经历的照片以及几段展示南极奇妙景象的视频,同学们仿佛亲临遥远而神秘的南极大陆,切身感受到了一场生动的南极探险之旅。从上海启程,穿越赤道,历经险峻的魔鬼西风带,直至抵达南极中山站,同学们在观看雪龙船在黑夜中穿越碎冰漂浮的海域的视频时不禁感慨万千,并对前往南极的路途之艰难与不易有了更深的体会。
随后,胡冶向同学们介绍了南极中山站的基本情况以及身为科考队员肩负的科考任务与责任。中国南极中山站(Zhongshan Station)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协和半岛上。中山站作为我国主要的极地科考站,常年有大量科考人员在此工作,开展包括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高空物理等科学调查工作,场站周边更是可以见到极地典型的自然景观,如成群结队的可爱企鹅、绚丽梦幻的极光,还拥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脸谱油罐仓。
紧接着,胡冶向同学们讲述了中国南极科考事业艰辛的发展历程。他借鉴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院士所言“南极洲是科学的竞技场,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战场”的激励人心之语,深入阐述了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中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胡冶告诉大家,今天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而他作为新一批前往南极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需要在现有的条件和基础上更加努力拼搏。他还希望我们更加年轻的本科同学们踏实学习、锤炼本领,深刻领悟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南极精神,坚定心中甘于为祖国科研发展和民族自立自强而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李春兰老师对本次分享的南极科考之旅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鼓励同学们与身边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多多交流和学习,以培育科研热情,提升科研素养。李老师还强调,青年一代需要“南极精神”,并带领《走进南极》课程的同学们向即将出征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致以诚挚的祝福,同时呼吁更多的同学能够“走进南极”,积极探索极地科学的奥秘。
《走进南极》课程是由地理科学学院开设、面向全校非地理专业本科生的通识课程,在课程建设和开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和教学实践,通过一系列衔接恰当、环节紧扣的理论研习和实践活动,将南极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方法论学习、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以及思维训练有机融合,不仅促进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还突破了传统学科间的壁垒,培育了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课程旨在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还强调实践的多学科交叉性,确保学习成果能够切实应用于实际。此外,本课程通过搭建长效的、即时的互动平台,形成师生交流互动的可持续“社区”,将所学、所用、所感延伸至第三课堂中,将“落地”的内容再度更新和完善,实现知识的进阶、技能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升华。
据悉,我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先后已有9人次前往南极开展科考活动,其中,李喆是华东师范大学首位多次参加南极科考的学生,体现了中国极地中心对我校极地科考和科研工作的认可与支持;胡冶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本次主题科普分享既是课程既定教学过程和内容,也是我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探索本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协同育人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推动青年科考人员与青年学生加快了解、加强互动、加深交流学习,促进同学们认识极地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了解中国极地研究的艰辛过程和伟大成就,以及更进一步培养科学探索和爱国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