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中国—中亚交通走廊的重要节点、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城市,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为进一步加深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理解,师生一行于8月25日晚抵达喀什,先后深入喀什古城、高台民居与喀什博物馆开展实地考察。在调研中,大家切身感受喀什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体验古今交融中真实的民俗生活,进一步探析并梳理喀什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喀什古城
喀什古城,位于喀什市中心,经过原址上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后,焕发出新的活力。古城以“井”字形主街为骨架,街巷纵横不过 2 平方公里,却浓缩了疏勒国以来两千年的商贸与生活。
艾提尕尔广场与东门广场是古城两大“会客厅”,每天的开城仪式和夜间歌舞将历史与当下无缝衔接。早晨10:30,古城东门鼓声雷动,万众瞩目,开城仪式在“班超将军”的铠甲与十二木卡姆的旋转中拉开帷幕,用歌舞演绎丝路的光辉历史。
喀什古城中除了汗巴扎美食商业街外,四周是大片的住宅区,仍有大量维吾尔族居民生活其间。漫步其间,沿街的建筑遵循维吾尔传统“前店后宅”“楼下商楼上居”的格局,土黄色的夯土墙与木雕异域花窗在阳光下层次分明,一街一巷、一曲一调,都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民俗风情、厚重的历史韵味以及市井烟火气息。离开人头攒动的商业巴扎,我们深入安静的民居,作为人文地理的学生开展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喀什古城人民生活的肌理,尝试与当地原住民交流,我们看到当地小学生成群结队放学归家,有的在帮父母看店,有的在踢足球。看到在日光中休息的大叔和乘凉的奶奶们,在聊天中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商业化过程中本地少数民族原住民的处境,年纪大的原住民往往不会说标准的普通话,但他们都亲切地愿意与我们对话。
丝路千年,驼铃已远;一带一路,风笛正新。喀什古城的一砖一瓦,正在新时代的晨光中继续书写“命运共同体”的东方叙事。而喀什古城如何兼顾保护和活化利用,更好留住“丝绸之路的活体记忆”,让传统韵味与现代元素和谐共存是当下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怎样能既让古城居民享受现代生活,受益于旅游业发展,又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
喀什古城开城仪式
喀什古城打铜的手艺人
出发前聆听老师讲解
师生在喀什古城合影
高台民居
了解过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喀什古城,体会过古城的“肌体”与“生命”后,为进一步深入体会维吾尔族世代聚居传统街区的人文风貌,师生们来到位于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更具原真性的高台民居,它建在一片高约40米、长800余米的黄土高崖之上,这一地理因素也是其名称的由来。民居在“木骨泥墙”建筑结构之间种植桑树、无花果、葡萄等绿植,形成“果树成荫、花香四溢”的生态空间,同学们在“空中楼阁”之间逐渐理解了喀什古民居生土建筑的空间智慧和维吾尔族的审美意趣。在英吉沙小刀、艾德莱斯绸、维吾尔族乐器和土陶等传统民俗元素的活态传承中,这一座多元文化的非遗宝库尽最大可能保留了维吾尔族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师生们在高台民居传统与现在的对话中感受最本真的古丝绸之路历史肌理,思考文化活化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高台民居立体聚落的巧妙性和完整度令人难以想象它已有600余年历史,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其文化互动不仅促进了民族认同,也增进了沿线国家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在见证西域文明交融与传承后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
同学们聆听老师讲解
师生参观垂直扩张的立体聚落
高台民居土陶
高台民居建筑群
喀什博物馆
亲身深入古城内部后,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喀什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师生们踏入了喀什博物馆。
在博物馆内,名为“昆仑流韵|古道遗珍”的喀什历史文物陈列展和名为“西域回响|丝路长廊”的中国新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专题展生动地展现了喀什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便已有先民活动的痕迹。商周时期,喀什便与中原地区展开了文化交流。至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官吏、驻扎军队,并派遣使者往来,积极兴修水利,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喀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馆内展品中,两幅出自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的不同风格的伏羲女娲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其中,具有胡风特色的伏羲女娲图在传承中原画风的基础上,将伏羲女娲描绘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汉、胡两种风格的并存表明,新疆古代各族居民在祖先崇拜方面达成了高度的认知统一,也进一步证明了新疆与祖国内地自古以来便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关键支点,以及欧亚大陆各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喀什成为了中华文化汇聚、积淀并向西传播的重要门户。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多元文化交融、多民族与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居住于此的多民族与新疆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土、抵御外侵、保卫家园,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书写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
通过这些历史文物,我们得以窥见喀什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秦汉雄风、盛唐气象。而在楼上的喀什规划展示馆中,我们则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这座丝路重镇的未来规划。喀什将全面准确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新发展理念,依托其在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加快实施“一二三四五”战略,重点培育“十大产业”,加速构建具有喀什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服务与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中,“一个支点”,即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支点;“两大平台”,指充分利用喀什经济开发区和喀什综合保税区;“三大口岸”,包括提升卡拉苏、红其拉甫和喀什航空口岸的功能;“四大支撑”,涵盖强化科教人才、基础设施、财税金融以及水资源方面的支持;“五大中心”,即建设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和区域金融中心。
展望未来,喀什正以“一二三四五”战略为蓝图,以“十大产业”为引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蓄势待发。这片承载着千年丝路文明的土地,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随着规划项目的逐步落地,喀什不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更将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民族交融的典范之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活力之都。在历史与现代的交响中,喀什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一个更加繁荣、包容、美好的未来,续写古丝路辉煌,绽放新时代光彩。
师生在喀什博物馆前合照
各族人民塑像
老师讲解喀什规划
喀什在新疆发展全局中的地位
伏羲女娲图
(左图为汉风,右图为胡风)
喀什总体发展定位
喀什,这座热闹朴实的城市,以独特的西域风情,绚烂的民俗文化,不断流淌的历史底蕴,深深的吸引着到访的旅人。本站行程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喀什的文化底蕴,理解其从古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到“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古今传承,以及这座城市自沙漠中蓬勃生长的坚韧生命力。通过这段实习考察,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喀什所呈现的多元化发展图景。无论是在文旅融合、产业升级、口岸经济还是国际物流方向领域,喀什都焕发出新的光彩,不断演绎着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互鉴的动人故事。这段考察不仅让同学们体会到喀什的文化底蕴,更深刻的体会到“一带一路”对于推动我国开放发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