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西陲边境,世界屋脊之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坐落在帕米尔高原群峰之间,素有“丝路十字路口”之称。8月24日至25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师生赴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开展暑期实习调研。跨越雪山、峡谷与高原,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与“一带一路”的新通道,师生们在自然与人文的交汇中,深刻体悟“世界屋脊”的独特意义。从地质遗迹到冰川湖泊,从丝路遗址到边境口岸,调研不仅是一场地理实践,更是一堂鲜活的国家战略与全球格局课程。
PART 1 帕米尔自然地理:盖孜河山口洪积扇-白沙湖-慕士塔格冰川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县)地处帕米尔高原腹地,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793.6千米。“一县邻三国,两口通两亚”的区位优势使得塔县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充分体现了互联互通的精髓。作为古今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和“一带一路”倡议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其自然地理环境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师生们于喀什往返塔县的途中实地考察了盖孜河山口洪积扇、白沙湖和慕士塔格冰川等自然地理实习点,进一步加深了对帕米尔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在前往塔县的途中,同学们最先观察到的就是盖孜河山口洪积扇。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盖孜河,在奔腾出山的瞬间,地骤然开阔,水流减缓,其携带的大量岩石碎屑和泥沙便在此处堆积下来,经年累月,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洪积扇。在群山耸立、地形极度崎岖的帕米尔高原东缘,盖孜河河谷成为了一条相对平缓、易于通行的走廊。它是穿越天险、连接东西的自然路径,古代的商队和现代的筑路工程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条路线,如今G314国道与喀喇昆仑公路至今仍沿着河谷的边缘蜿蜒而上。同时,盖孜河河谷滋养出了小片绿洲,为古代的驿站和现代的道班、检查站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水源和土壤。了解到盖孜河山口洪积扇的形成原因及其意义,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空间的影响。看似荒凉的洪积扇是开启塔县大门的“地理钥匙”,它不仅是自然力量的杰作,更是理解其战略地位的关键所在。
盖孜河山口洪积扇地貌
随着路程的推进,同学们看到了著名的白沙山—白沙湖景观区。这里海拔高度3300米,是从喀什去往塔县的必经之地。湖水澄澈如镜,倒映着岸边连绵起伏的白色沙丘,仿佛大地在此铺展了一幅水墨丹青。白沙湖的得名源于其独特的地理景观——湖岸西侧的沙山由细密如雪的白色沙粒堆积而成。老师向同学们解释道,这些银白色的沙粒并非普通沙土,而是周围浅色岩石在长期的冰川侵蚀、风化剥蚀和风力搬运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石英砂。细沙从山坡高处不断下移堆积,覆盖山体,便形成了壮观的白沙山,也因此赋予湖泊“白沙湖”之名。白沙湖同时也是一座重要的水库—布伦口水库,兼具灌溉调蓄和发电功能,为区域水资源调配和生态平衡提供重要支撑。对于塔县而言,白沙湖不仅是调节局部气候、涵养水源的生态绿肺,更是以绝美风光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白沙山—白沙湖景观
从塔县返回喀什的途中,三位老师带领同学们驻足领略了“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冰川的雄浑壮丽。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如一条银龙横卧在帕米尔高原之上,冰川自山巅倾泻而下,末端延伸至海拔约4300米处。阳光洒落在冰裂隙与冰塔林之间,折射出幽蓝而神秘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万年的沉默与坚守。作为塔里木河流域重要的高山“固体水库”,慕士塔格冰川融水通过盖孜河、库山河等支流注入塔里木河干流,不仅是流域内季节性径流的关键补给来源,更在调节高原水文循环、维系冻土—冰川—植被复合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乎高寒干旱区的生态安全。老师借助眼前壮阔的冰川地貌,为同学们讲解冰川的形成过程:冰川发育始于新雪堆积,在自身压力下排除空气并发生晶型转变,形成致密的粒雪;粒雪进一步经历重结晶作用和渗浸过程,发展为具有层状结构的粒雪冰;最终在重力挤压与基底融化-再冻结作用下,完成向冰川冰的相变,形成具有塑性的冰体。这一演化过程往往跨越至少数万年,正所谓“一眼万年”。然而,全球变暖冰先知。如果升温趋势持续,新疆多条山地冰川可能在2050年前后迈入“拐点”——即年积累量低于年消融量的临界状态。届时,对依赖该冰川融水的绿洲农业、牧区饮水及生态环境将造成深远影响。此刻伫立在慕士塔格冰川前,我们很难只将它视为自然景观。它更像一座无声的生态警示碑,提醒我们:在“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建设进程中,唯有敬畏自然规律,守护好这每一条珍贵的“固体水库”,将绿色发展贯穿于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全过程,方能维系高原“生命之脉”的永续奔流,让这抹承载着万年记忆的幽蓝光辉,永远闪耀在帕米尔的苍穹之下。
慕士塔格冰川前师生合影
通过对塔县的综合考察,大家再次深切体会到:自然环境既赋予了塔县无与伦比的地位,也为其发展设定了必须遵循的规则与边界。从盖孜河河谷到白沙山—白沙湖,再到慕士塔格冰川,实习队伍一路移步易景,不仅领略了帕米尔高原的自然壮丽,也深刻理解到塔县人居环境的特殊性。高寒缺氧、冰川退缩、土地有限,使这里并不具备大规模人居的自然条件。然而,正因洪积扇孕育绿洲,湖泊调节气候,冰川提供水源,塔县才得以延续生机,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亦是今日“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自然既设限,也赋能。塔县的发展,正是一部人类在极端环境中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生动写照。
PART 2 石头城下金草滩:丝路古道上的高原明珠
塔什库尔干,在塔吉克语中意为“石头城”,又称“王者之城”。抵达塔县后的第一站,师生们来到了石头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汇要塞,这里曾是商旅进通往南亚、西亚贸易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三大石城之一。实习师生在此学习悠久历史与文化遗存,探究丝绸古道上高原明珠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所承载的重要意义。
帕米尔旅游区师生合影
石头城位于一座大石岭之上,东临塔什库尔干河谷,西望萨雷阔勒岭。同学们在石头城历史文化成列馆内查阅地图时发现,自喀什、英吉沙、叶城、莎车至帕米尔高原的几条山路均汇集于此,西去中亚也都有天然谷道可通达,因此石头城的政治与军事价值不言而喻。走出陈列馆,实习师生登临石头城遗址。城址平面形状不规则,长宽均约400米,北部城墙保存相对完好,至今仍可辨识出马面遗迹。东侧山岗上,清代蒲犁厅旧址依然伫立,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对帕米尔高原的主权和管理。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同学们明白了:石头城之所以能在自然灾害与战争冲突中历久不衰,正是因其“居高临下、扼守要冲”的独特地理优势。
师生参观石头城展览馆
石头城遗址
石头城下的塔什库尔干河谷,草野无垠,清流蜿蜒穿行,这片丰美的高原草地也被誉为“金草滩”。实习师生漫步其间,与当地牧民、工作人员交流,感受石头城今日的生活节奏。纵然帕米尔高原自然环境严酷,人类依旧凭借这里独特的战略地位延续生机,在持续不断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中生生不息,于此续写着跨越千年的传奇。
阿拉尔金草滩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石头城下金草滩熠熠生辉。同学们走进石头城遗址,既是在回顾丝绸之路的辉煌岁月,也是在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现代实践是如何深深植根于历史的深厚土壤之中的。从古代驼队到现代口岸,从商贸邮驿到国际合作,石头城始终静默伫立,见证着从“丝路古道”到“一带一路”跨越千年的历史延续。
石头城下金草滩
PART 3 瓦罕走廊:帕米尔山脊上的文明走廊
帕米尔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地形高峻而闭塞,但镶嵌在褶皱中的瓦罕走廊,却像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道通途。“瓦罕”一词源于波斯语,意为“狭长的地带”或“走廊”,形象描述了这一地区狭长的地理特征。它绵延400千米,最窄处不足1千米,却如同一条天然长廊,将帕米尔与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山脉相连,贯通中国、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与巴基斯坦的边界。
瓦罕走廊师生合影
“从自然的角度来看,神奇的是,整整400千米几乎都是一个山谷。帕米尔本身就是地球的一条巨大山脊,大约在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挤压而来,与欧亚大陆相撞形成了这一缝合带。北边的缝合线是雅鲁藏布江,西边则是印度河……”在老师的实地讲解中,同学们了解到,瓦罕走廊位于地球地质活动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仅拥有复杂的地貌景观,也因自然地理条件的独特性,自古便具备了“通道”的功能,成为古代文明迁徙和交流的交汇点。
老师讲解瓦罕走廊地貌成因
瓦罕走廊的历史深深镌刻在丝绸之路的版图上。早在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南道便在这里留下了足迹。著名高僧玄奘在西行取经及东归途中曾踏足瓦罕走廊,并将其称为“达摩悉铁帝”,留下了“万山夹谷”的生动描写。古代商旅队伍、使节往来与文化交流,皆在这条狭长的走廊中汇聚,使其成为跨越地域与文明的重要通道。
瓦罕走廊前石碑
塔什库尔干作为丝路驿站,与瓦罕走廊紧密相连。石头城的繁盛、金草滩的绿意,都是因为这条走廊带来的商贸与人流。可以说,瓦罕走廊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道路,更是一条文明交汇之路,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也见证了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
在实习调研中,师生们有幸聆听了红其拉甫海关工作人员的讲解。在海关李关长热情而详尽地介绍中,师生们了解到,瓦罕走廊作为高原上的重要通道,其独特区位决定了它在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尽管通道建设和利用面临诸多挑战,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正如老师所总结的,这条高原山谷不仅是一段自然奇迹,更是一种地缘可能——提醒人们,即便是最偏远的山谷,也因其独特区位而具备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瓦罕走廊同时承载着现实的边防意义。高原地势险峻、建设条件艰苦,重型物资运输极为不便,许多物资需由当地村民肩负搬运。李关长回忆道,这些被称为“护边员”的村民,不仅守护着区域安全,也在政策支持下获得了稳定收入,“既是守护边境,也是改善民生”。瓦罕走廊因此成为区域安全与民生发展的交汇点。
红其拉甫海关李关长介绍瓦罕走廊的战略价值
沿通往瓦罕走廊的公路两侧,矗立着两座石碑——一座题为“丝路之门”,一座题为“瓦罕游弈所”。李关长介绍到,据官方考证,“游弈所”有两种解读:一指玄奘东归时讲经之地,二指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无论哪种解释,都揭示了一个独特逻辑:塔什库尔干这颗高原明珠之所以得以延续繁荣,正因它处于“通道”之上。无论是古代商贸往来,还是今日“一带一路”合作,塔什库尔干始终承担着连接内外、沟通东西的历史使命。
“瓦罕游弈所”石碑前师生合影
当我们站在瓦罕走廊的入口远望,眼前是高耸入云的雪山与深邃悠长的山谷;耳畔仿佛回荡着古代驼队的铃声与现代车辆的轰鸣。许多同学写下了感悟:“瓦罕走廊让我看到,丝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种跨越地理障碍、寻求交流合作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塔什库尔干在“不适宜人居”的高原,依然发展为边疆稳定与区域合作的重要节点。帕米尔高原上,这条古今交织的丝路走廊,不仅承载着丝路的历史记忆,也蕴含着“一带一路”的未来想象。
瓦罕走廊远景
PART 4 红其拉甫国门与卡拉苏口岸:丝路新通道
在帕米尔高原的雪山之巅,红其拉甫国门巍然矗立。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抵达国门,迎接大家的是凛冽的高原寒风与连绵的雪山。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与庄严的国门彼此映照。那一刻,站在祖国西陲的边疆之上,同学们无不为这壮阔山河感到由衷自豪。
红其拉甫边防哨所
红其拉甫国门的震撼,不仅在于地理高度,更在于历史纵深。作为帕米尔高原上的重要关口,这里自古便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驼铃声声的商旅驿站、络绎不绝的往来队伍,都曾在此留下文明的印记。历史上,红其拉甫就是东西方交互鉴的重要节点,承载着文明与经贸交汇互通的记忆。
而今天,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如今的红其拉甫依然延续着“通道”的角色,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注脚。这里是G314国道的“尽头”,与巴基斯坦公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著名的中巴友谊公路。这条公路东起喀什,穿越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经红其拉甫抵达巴基斯坦北部,全长1224千米,其中中国境内415千米,巴基斯坦境内809千米。它的修建历程堪称传奇:在复杂环境和高原条件下,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凿通雪山天堑,使之成为真正的友谊之路。这条公路不仅打通了高原交通,也为沿线地区发展和交流提供了重要通道。如今,中巴公路早已超越单纯的交通意义。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它跨越戈壁、峡谷与雪山,把帕米尔高原与南亚紧密联结在一起,成为两国互信互助的象征。站在红其拉甫国门脚下,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它不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民心相通、互利共赢的象征。国门不仅是庄严的建筑,更是中国向世界敞开的怀抱,是丝路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中巴友谊长廊
“中巴人民友谊万岁”标牌
在参观过程中,国门旁的界碑也引起了师生的特别注意。界碑虽小,却是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庄严象征。身处此境,同学们深刻理解了戍边官兵的坚守与付出。严酷的环境、稀薄的空气无不反映着日常生活的艰难,而正是无数边防战士日复一日的执勤与守护,换来边疆的安宁与通达。在这里,我们看见的不只是地理的边界,更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红其拉甫口岸界碑
红其拉甫国门前师生合影
在从塔县返回喀什的路途中,师生们途径了位于塔县另一侧的卡拉苏口岸。相较于红其拉甫口岸,它显得更为低调,却同样意义非凡。它是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之间的重要通道,早在2004年就正式开通,至今已运行二十余年。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卡拉苏口岸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物流与人员往来任务,被视为中塔睦邻友好的门户,在区域互联互通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中塔联合声明所显示,未来该口岸还将通过现代化改造,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成为中国与中亚交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卡拉苏口岸前师生合影
红其拉甫与卡拉苏,一南一北,共同见证着新时代丝路通道的拓展与延伸。它们连接的不仅是疆域与国家,更是历史与未来。从古代丝路驿站到现代口岸,塔什库尔干的“通道”角色始终未变,只是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对学生而言,此次综合考察超越了传统实习课程的范畴,更像是一堂关于国家战略、全球发展格局与“一带一路”实践意义的沉浸式课堂。
结语
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塔什库尔干的石头城静默守望。从洪积扇到冰川湖泊,从古丝路到现代口岸,这颗高原明珠见证着历史与未来的交汇。通过此次调研,师生们深刻认识到:塔什库尔干的价值不仅在于地理的独特,更在于它承载的丝路精神与战略意义。行走在世界屋脊,大家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互动、国家与边疆的牵系,也更加坚定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