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2025年7月27日,中国极地青年科学家协会(APECS-China)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本科生协调育人党支部成员、《全球变化与冰冻圈地缘政治》(课程思政示范课)、《极地地缘》(高水平通识课)、《走进南极》(本科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等冰冻圈系列课程负责人李春兰,带队前往中国科学院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中学冰冻圈课程开发与实地调研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行走的党课”在地理学、冰冻圈科学前沿阵地的创新实践。随行调研人员还包括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地理教材研究基地)、地理教育教研室的助理研究员缪鑫、学科教学(地理)硕士研究生罗骁等。
本次调研聚焦冰冻圈变化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创新,紧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大中小学地理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李春兰副教授充分发挥其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中的优势,结合中学教学实际与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需求,深入开展中学冰冻圈课程体系设计调研,推动冰冻圈科研成果向基础教育资源有机转化。
玉龙雪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欧亚大陆距赤道最近、规模最大的冰冻圈分布区,同时也是观测全球变暖影响的重要窗口。近年来,雪线抬升、冰川退缩等现象日益加剧,对下游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与民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调研团队以此为切入点,围绕冰冻圈科学知识传播、青少年气候意识培育等核心议题,开展实地走访与材料采集,为推动冰冻圈知识融入中学思政与基础课程提供坚实支撑与实践路径。
本次调研将大学课程思政实践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构建贯通大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地理/冰冻圈教育新路径。在高校层面,团队依托《走进南极》《全球变化与冰冻圈地缘政治》《极地地缘》等本研贯通式课程,将冰冻圈前沿科学成果转化为思政教学与科普资源;在中小学层面,聚焦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结合中小学教学情况开展课程内容重构与案例设计。通过高校教师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协同调研与共创共建,实现从教学理念到课程内容、从科学知识到育人价值的多维对接,为“大中小学课程共建、协同育人”提供可推广的实践范式与创新路径。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观察与实验室座谈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冰川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与来自多个领域的实践者开展深入交流,包括地理教育科研人员、青少年科普作家、中学地理教育一线教师、农学研究人员、冰冻圈科学研究人员及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全面了解多元群体对冰川变化的感知、适应路径与实践应对。调研团队还采集了相关地理环境样本,深入探索如何以生动、直观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冰冻圈变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的韧性特征与绿色转型的发展逻辑。同时,团队还注重将科学语言与艺术表达相融合,充分挖掘冰川地貌之美、生态演化之美与人地关系之美,在自然美、科学美与人文美的交汇中,提升青少年的审美感知力与生态认同感。通过多感官、多维度的表达方式,推动冰冻圈科学知识的社会传播与教育转化,充分彰显地理学、冰冻圈科学在美育与科学素养协同育人中的独特育人价值。
李春兰副教授指出:“冰冻圈变化不仅是自然科学问题,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未来。面对这一重大议题,我们不仅要在高校加强研究与科普传播,更应推动冰冻圈科学有机融入中学教育体系。希望通过本次多学科交叉的调研,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对地理学和冰冻圈科学服务社会责任与使命的理解,真正实现从知识掌握到价值认同的跃升,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此次“行走的党课”以冰冻圈科学为载体,以国家观测站为课堂,以雪山实地调研为平台,打通了高校课程思政、中学地理教学与基础科普教育之间的壁垒,充分体现了地理学、冰冻圈科学在服务教育强国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调研活动不仅拓展了大中小学一体化地理教育的实践边界,也为构建分层递进、融合互动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生动样本。
下一步,李春兰副教授将以本次调研结果为基础,持续推进冰冻圈科普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构建贯通大中小学、分层递进、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联合中学教师团队共建共享教学内容,推动优质科研资源有效转化并融入基础教育,助力冰冻圈科学走进更多中学课堂,培养兼具全球视野、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地理学、冰冻圈科学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