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在孔翔教授与李金龙老师的带领下,202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2024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同学们共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临港新片区,开启一场聚焦科技创新与前沿规划的思想之旅。
创晶启航,解码新城蓝图
实习首站,师生团队走进临港集团创晶科技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系统阐述了临港集团的发展战略、片区的整体规划脉络、园区的精巧布局以及产业的未来集群。通过详实演示、俯瞰华东师大临港校区宏图,实习师生深刻感知到这片热土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的定位与雄心——它不仅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更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在这里,规划不再是纸上的线条,而是引领未来城市形态与产业生态的智慧之光。
成电智芯,观照科创转化
带着对宏观蓝图的初步印象,师生团队移步电子科技大学临港智能系统科创平台(临港成电智能平台)实习学习。这座扎根于临港沃土,凝聚高校、政府与企业三方合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如一座矗立在创新前沿的灯塔。它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数字化、卫星互联网等尖端领域,致力于打通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平台的运作模式,为实习师生生动诠释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如何深度融合,成为服务新片区建设、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澎湃动力。
软件育芯,探路产教融合
午后,师生视野转向风景如画的滴水湖畔。在滴水云厅,实习团队纵览临港新片区的城市风貌变迁,重温其从滩涂到新城的壮阔历程,深入理解其精密的产业布局图谱。随后,师生走进华东师大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朱丹副院长以清晰的脉络介绍了软件工程学院的根基与滴水湖新院的建设进展,临港创新研究院吉乐祥老师为师生揭开了华东师大临港创新研究院在推动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从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到独具特色的科创平台构建模式,处处体现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前瞻布局。
地理问道,贯通宏微之思
行程尾声,孔老师为本日实习总结。孔教授精辟指出,当日的行程设计旨在引导师生从不同尺度理解临港发展:上午侧重于在宏观尺度把握临港的战略蓝图与空间格局,下午则深入到微观层面,洞察具体机构、单元如何落地生根、驱动创新。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跨学科视野在地理研究中的关键价值,并点明地理学在解读地方发展密码、参与空间塑造进程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地理学以其独特的综合性与空间思维,在理解人地关系、产业布局、区域协同过程中不可或缺。
从创晶中心的规划宏图,到成电平台的硬核创新,再到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产教融合,这一日的临港之行,师生团队不仅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国家战略新高地,更用地理学的透镜,透视了科技创新如何重塑空间、产城如何深度融合、未来如何被精心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