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印象:一镇一村间的空间叙事
在城市转型加速、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区域规划作为连接城乡、统筹空间、协调发展的关键手段,正从理论构建走向深度实践。如何理解古镇在城市边缘的文化定位?如何推动村庄在新一轮发展中焕发活力?
2025年7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202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4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同学们在孔翔老师、胡德老师和李金龙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松江区泗泾古镇与泖港镇黄桥村展开实地调研。师生们从街巷到田野,从人文景观到政策落地,全方位感知区域空间的演进轨迹与治理逻辑,收获了一次扎实而深刻的学习旅程。
古韵悠长:泗泾老街中的历史回响
泗泾古镇,宛如遗落在城市边缘的一段时光,承载着松江千年文脉的静水深流。泗泾拥有典型的江南河街格局,其空间形态、历史文化与社区生活的耦合状态,成为区域边缘古镇发展研究的重要样本。
沿着老街,师生一行缓步前行,踏着古镇中的道路,穿行于粉墙黛瓦间。街边的史量才故居、马相伯故居,静静矗立在巷陌之间,诉说着近代报业与教育先驱的光辉事迹。一尺花园则通过“微更新”方式,将传统院落空间转化为文创共享场域,展现出古镇有机更新的微观逻辑。
在实地走访基础上,孔老师重点引导同学们观察古镇空间的尺度关系、建筑边界与视线引导等细节,分析泗泾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核心困境:功能空置、人口流失、旅游景观化倾向加剧等问题。胡老师则从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机制出发,强调“活化利用”不仅要保留形态,更要延续街区的精神记忆与生活温度。
政策引领的乡村图景:黄桥村的双试点实践
离开古镇,同学们来到泖港镇黄桥村,一座站在政策风口上的“试点村”,也是观察新时代乡村发展转型的鲜活样本。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双试点”村,黄桥村以点带面推动村域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制度与空间的协同更新路径。
在村党总支书记蒋苏叶的报告《厚植发展根基,创建乡村治理》中,我们看到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党组织为统领,推动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串联民意、引导参与、凝聚共识;从村庄微更新到宅基地制度改革,从资源整合到人才引入,构建出一套因地制宜、共建共享的乡村发展模式。
紧接着,泖港镇副镇长陈建忠以《“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为题,从顶层设计角度系统讲解了“规划先行、节点示范、机制推动、组织创新、产业导入、生态建设与公共服务完善”的全链条路径。报告内容深入浅出,案例详实,充分展现出当前乡村空间治理体系的专业化与本土化融合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提出相关问题,陈副镇长一一解答,孔翔及胡德老师亦在一旁提出相关见解。
沉浸观察:空间变化背后的制度逻辑
调研过程中,同学们走入黄桥村的更新现场,实地考察黄桥村的发展与规划成果。在直播电商服务点,通过讲解人员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行桥村的“数字农业”,从“空间+流量+农产品”,分析新型农村产业如何实现本地生态与全球消费的连接。
师生围绕“村庄更新尺度控制”、“农户宅改意愿机制”、“政策持续性与激励模式”开展现场讨论。乡村规划不应拘泥于图纸理想,而应深植乡土逻辑,回应村民诉求。区域治理必须兼顾政策引导与地方行动能力,推动“国家意志”与“村庄实践”之间的协同运行。
在黄桥村发展展示馆中,同学们通过讲解员的现场讲解、视频演播、模型观察等多方式加深对黄桥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的了解。深刻认识到领导机制、创新机制、发展机制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人才引进优化领导班子的“一升一降”,即学历水平、文化知识水平的上升和年龄的下降;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企业落地黄桥村,由此促进当地农业技术、农业品牌的发展,优化当地发展机制。
实习总结:一笔一划写乡土,一言一行悟区域
从古镇到乡村,从空间形态到治理机制,本次实习是一次将理论与现实密切结合的深度实践之旅。在泗泾,我们看到古镇在城市扩张中的自处与挣扎;在黄桥,我们感受到制度创新带来的生机与希望。两者共构出一幅“历史文化延续+现代制度嵌入”的区域发展画卷。
本次实习不仅拓展了同学们对区域规划的专业视野,在孔翔老师与胡德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带着问题走进现场,更深化了大家对“空间、制度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认知。
乡土不是地图上的空白区域,而是规划思维真正落地生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