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谭红岩,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段玉山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张佳琦老师等专家赴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丽水学校开展指导活动。
01
专家讲座:
融通理念实践,开拓教学视野
在初中部大报告厅,段玉山教授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丽水学校师生作题为《黄河上下游利益为什么不同?》的讲座。段教授从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下游形成黄河三角洲讲起,通过数据、动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植被覆盖率对径流和侵蚀的影响,为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地理课。当段教授提问:“为什么国家还是决定治理中上游的水土流失,限制泥沙入河呢?”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最后,段教授寄语:“让我们一起学会用全面、系统、发展的视角认识世界,立志像科学家一样,认知这个奇妙的世界。”
02
专家讲座:
融通理念实践,开拓教学视野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筑梦”地理智慧工坊项目研讨会在6305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谭红岩书记、段玉山教授、张佳琦老师,市社会法治教研员陈兴勇老师,部分合作校书记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丽水学校校领导班子成员。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丽水学校徐建春书记主持。
徐建春书记汇报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筑梦”地理智慧工坊项目实施方案(讨论稿)》,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思路和重点。各合作校书记围绕学校现状与规划、重点攻坚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就实施方案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陈兴勇老师希望联盟校发挥集体智慧,合力形成地理课程、地理教学案例、地理研究课题等项目成果。
谭红岩书记认为,方案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人才培养的方向相契合,未来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院师范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张佳琦老师提出,学院可以与本土学校合作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利用当地地理优势形成跨学科学习成果。
段玉山教授提议,一是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地理课程开发研学路线,同时带动教师队伍发展;二是在人工智能教育的背景下,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站在时代前沿审视课程与教学;三是做好顶层设计,开展系统研究,在实践中分析积累,逐步铸就教科研成果。最后,他建议方案进一步细化时间和工作安排。
本次入校指导活动,既是理念的碰撞,更是行动的赋能。地理科学学院将持续助力基础教育学校地理教育改革,践行“育人、文明、发展”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转载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丽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