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3级本科生在何丹老师和研究生团队的带领下继续前往马鞍山市,从合肥到马鞍山的途中到巢湖边进行考察、并在下午抵达马鞍山市进行为期两天的实习。
巢湖观澜,悟城共生
实习首站,我们驻足于巢湖之滨,凭栏远眺,烟波浩渺的巢湖尽收眼底,姥山岛如一尊青螺静卧碧波,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在这里,老师引导我们观察湖岸线的形态以及中庙古镇与湖光山色的和谐相融。我们深刻体会到,“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城市规划的核心命题之一便是如何尊重自然本底,构建人、水、城的和谐共生关系。巢湖的壮阔与宁静,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理解区域生态格局、滨水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课堂。每一次凝望姥山岛,都仿佛在解读这座城市与自然对话的密码。
钢城寻脉,规划问道
马鞍山城乡规划展示馆以剧场式空间设计为核心,布局遵循“历史—现代—未来”时间轴线。整体风格简约,科技展示手段与空间布局相融合,系统展现城乡规划成果及未来愿景。
走进现代化的马鞍山市规划展示馆,我们仿佛手持一把开启城市未来的钥匙。马鞍山城市规划馆以“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核心理念开启展览,全程围绕马鞍山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区,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定位。体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要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巨大的城市沙盘模型在光影变幻中立体呈现马鞍山的肌理与雄心,从滨江新区的璀璨愿景到老城区的有机更新,从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到生态绿廊的精心编织,马鞍山依托雄厚产业基础,向高端制造、新材料、绿色钢铁跃升。一幅幅详尽的规划蓝图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矿坑新生,证城蝶变
凹山地质文化公园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凹山采场原址,前身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露天铁矿凹山采场,具有百年开采历史。通过生态修复将深达-254米的矿坑改造为人工湖,设置文化广场、观景平台等设施,系统展示矿山开发历程和生态治理成效。现已成为马鞍山市工业遗产转型的示范性景观。
深入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历史的厚重感与生态的蓬勃生机在这里交织碰撞。曾经为共和国钢铁事业“鞠躬尽瘁”的巨大矿坑,如今褪去了机器的轰鸣与烟尘,化身为记录工业文明、展现地质奇观、承载生态修复使命的城市“新地标”。生态修复不仅留住了矿山记忆,塑造了百年矿山品牌,还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转型。
从中庙的“水城共生”启示,到规划馆的“蓝图经纬”解码,再到凹山的“棕地涅槃”见证,这场行走马鞍山的规划实习之旅,让我们得以立体地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我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土地,更用专业视角洞察了规划如何塑造空间、引领发展、回应历史与未来。马鞍山,这座流淌着钢铁血液又浸润着诗意山水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转型实践,为我们书写着最鲜活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