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上午,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树基教授及其团队共五位老师应邀来我校做学术交流,并在河口海岸大楼A304室作了主题为“河口氮循环”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地理科学学院史贵涛教授主持,地理科学学院王东启教授等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高树基教授首先讲述了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中包含有生物和非生物过程,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异养过程和自养过程,并且与碳、氧等元素循环紧密耦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后高树基教授又具体讲述了海洋水体与沉积物中的关键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表示解析氮迁移转化路径、量化过程速率是理解氮循环的关键。接下来,高树基教授讲解了15N同位素示踪量化速率的基本原理,并展示了氮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氨氧化、固氮和反硝化等不同氮过程中的应用。
随后,高树基教授基于其团队已有的研究结果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河口的复杂氮过程。河口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颗粒物、光、盐度等。氮形态转化过程包括氨氧化、硝酸盐还原和反硝化等,其中反硝化是主要的氮去除途径。颗粒物在河口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可提供氧化还原环境,促进氮的转化和释放。颗粒物尺寸分布会影响氮循环的速率和效率,小颗粒物更容易参与氧化过程。
最后,高树基教授表示,河口是活跃的氮素天然反应器,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小心的实验设计,可以准确甄别并量化河口复杂氮循环过程,揭示自然昼夜节律与人为活动干扰,如何调节不同形态氮的迁移转化路径、河口自净效率、温室潜能等。潮间带氮循环具有特殊性,受潮汐和昼夜周期的影响,微生物需适应快速变化的氧化还原条件。现有野外实验方法存在局限性,需改进以更真实模拟自然条件。未来研究可关注潮间带氮循环的调控机制,以及利用现有技术构建更精确的氮循环模型。
报告结束后,高树基教授和与会师生就其有关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同位素示踪、氮循环的微生物调控机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学术讲座深入浅出,内容十分丰富,引起了与会师生极大的兴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方向和广阔的思路。
本次讲座是地理科学学院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九讲,学术前沿系列讲座是落实地理科学学院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讲座旨在着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师生学术互动,为师生提供学习前沿知识、交流前沿科研、扩展前沿视野的平台。学院期望通过搭建平台,激发师生科研热情,拓宽学术思路,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将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