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锋芒 | 三位勇士,从华东师大到地球“三极”!

发布者:孙斐然发布时间:2024-03-11浏览次数:87

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分别是地球的最北端、最南端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地球“三极”。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举办的“华东师大启程,勇闯地球三极”主题党日上,汇聚了从华东师大出发,前往地球“三极”的勇士们。



张博:首位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

Dome A的华东师大学子


华东师范大学2021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内陆(昆仑)队队员张博已经完成南极科考任务,即将登上雪龙号返程了。



作为学校首位赴中国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科考的学生,张博在南极中山站远程连线,分享此次南极科考的经历与感悟。

张博在中国南极昆仑站


“这次南极考察,我们一路经过中国南极中山站、内陆出发基地、固定翼机场、中国南极泰山站、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中国南极昆仑站、麒麟冰下湖等,一共在内陆待了62天,直线路程约1200km,海拔爬升约4100米。”虽然被南极的强紫外线晒得皮肤黝黑,但和熟悉的老师同学面对面,张博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南极内陆,远比想象寒冷。高辐射、时刻伴随的风吹雪、刺骨的寒风如尖刀般招呼我们,以至于我们车队在从昆仑站返回中山站途中都被吹散。”



尽管天气恶劣、环境艰苦,张博仍然圆满完成了由他负责执行的南极内陆冰雪环境过程科考工作,并在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不同区域获得了一系列野外观测数据和雪冰样品。


“雪冰是南极最核心的环境要素,南极雪冰环境研究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领域的关键研究内容之一。南极雪冰与全球水循环过程、海平面变化等存在密切的关联,同时雪冰环境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剂。”


张博在南极钻取浅雪芯和采集雪样


由张博在中山站-Dome A断面冰雪环境考察时获取的冰盖表面变化长时间连续观测数据和样品,将为分析区域气候变化、物质平衡和冰盖运动特征等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从而为解答南极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和机理、冰盖动力学过程和机制、冰盖物质平衡等核心科学问题提供基础。


要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用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取得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极地事业添砖加瓦。”




李喆:从南极之巅到世界屋脊的足迹一路前行

“野外工作期间我们不仅要完成科考任务,还要解决后勤问题,挖雪化水,加油发电都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2022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李喆同样经历了极端自然环境的考验。

即便如此,李喆也沉浸在科学考察的充实与快乐之中。李喆用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院士的话激励自己——

南极洲是科学的竞技场,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战场!为什么要去南极?因为南极冰盖在那里!”

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昆仑。

在青藏高原的科考经历中,李喆进一步感受到了山地冰川带来的震撼。2023年7月,李喆参加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由于长期身处昆仑山脉海拔5700m的慕士塔格冰川,时间的漫长,足以渐渐习惯高原反应带来的失眠和强紫外线的灼伤。李喆说,从两百米钢缆用完,冰川尚未透底,再到意料之外的冰裂隙,深不见底的冰川厚度和复杂的冰下结构,“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冰川之父的伟岸和神秘,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与博大”。

▲李喆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

山高人为峰。


相较冰川的巍峨,让李喆感叹的是科学家们对冰川科考事业坚定的信心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


有一次从5700m冰川走到山脚下,一路穿越冰裂隙,看到黑色的冰碛物从大变小,看到4800m淡紫色小花在生命禁区野蛮生长,最后穿越冰川末端3-4m高的冰塔林到达山脚下……“这长达7个小时,11.5公里的下山之路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山地冰川工作的辛苦,也理解了老一辈冰川学家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李喆回忆道。




滕晓龙:将把华东师大地理精神带到北极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22级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滕晓龙近日成功入选中国2024年度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预备队,他将作为中国2024年度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预备队员,计划于今年4月初前往北极黄河站进行科学考察工作。


滕晓龙在听完两位师兄的介绍后激动地说道:“张博师兄抵达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李喆师兄前往了世界屋脊,而我,作为地理科学学院党员,即将接过接力棒,前往北极黄河站,我会把华东师大地理精神带到北极去,把华东师大校旗插在北极之巅。”


他清楚地意识到此次北极科考任务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此次前往北极的科考任务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我会以此为契机,将南极的研究经验与北极的考察任务相结合,深入探索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冰川考察工作的现场执行人,他在北极的工作将会涉及在北极独特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仪器安装、数据和样品采集、精确测量等,将面临低温、强风等极端的环境条件和不可预测的挑战,但他坚信这次经历将带给他带来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深入探索与欣赏地球极北之地的神秘与魅力。


“极地科考意义深远,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我期待在北极的征途中,与来自不同背景和领域的科研人员一同合作,探索未知,为祖国的极地科学探索贡献自己的力量。”滕晓龙说。


近年来,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持续优化从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精品教材编制到招生改革、培养流程规范、联动实践基地建设、国际化交流、项目导向科研、高水平文章突破培育、以赛促研、论文预审与奖励等一系列培养改革措施,深度推动在全育人理念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全面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和生涯指导,推动卓越育人培养取得了突出成效。


从南极到青藏高原

从世界屋脊到北极

华东师大人勇闯地球“三极”

极寒之地 冰雪为伴

拳拳爱国之心 行胜于言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无私无我 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