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前身地理系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高校地理系,由浙江大学地理系迁并组建而成,时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的李春芬教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首任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我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之一;2012年,地理学成为上海高校19个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之一;2015年,地理学成为上海市11个“高峰高原”(高峰II类)学科之一;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Geoscience)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行列;2017年,地球科学学科群列入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期评估为“优秀”;地理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并保持至今。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不断充实信息地理技术、空间统计、地理计算、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区域国别地理、科技创新、专业英语等教学内容,充分对接社会需求;通过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践教学、与美国高校“2+2”联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资助等,强化学生实践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除在海内外继续深造外,其余学生到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重点中学以及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地理科学学院已成为我国地理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坚持“传承与创新”,以培养高素质地理学综合人才为目标。本着“以学生为本”,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等,紧紧围绕培养密切追踪地理学学科前沿,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我国地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地理科学学院设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信息地理、地理教育4个教研室,拥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师资力量雄厚,教育培养层次完整。学院拥有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国家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截止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167人(正高61人,副高48人),包括:中外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领军人才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0余人。
专业介绍
自然地理学(学术学位)
本专业研究涵盖自然地理与地表关键带、极端环境与灾害、环境地理、全球变化与环境演变、水文水资源、植物地理与城市生态、地貌系统演化与模拟等诸多领域。以海陆交互带、环境脆弱地区等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实验分析、3S技术和模拟等方面的工作,研究在全球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双重胁迫背景下自然地理各要素(水、土、气、生)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和演化规律,揭示多要素、多介质、多界面的变化过程与机理,为研究区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这些研究既解决了本学科的科学难题,又为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科研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肯定。
人文地理学(学术学位)
80年代初,人文地理学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点和硕士点,并设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素以开创性、全面性著称,在国内率先建设区域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目前本学科在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经济地理与产业集群,科技地理与区域创新,城市地理与城乡治理等领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群体,综合研究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暨软科学研究基地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创新基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为依托和基础,以人文-自然耦合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建模方法和GIS综合集成技术,对城市与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及管理和应用技术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编《世界地理研究》学术杂志。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术学位)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现在也称地理信息科学)是传统地理学与测绘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交叉前沿学科,属于理学类地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已逐步成为资源与环境、城市及区域规划与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水利水电、交通土建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以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根据学科发展与国家和地方的需求,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科研创新能力和熟练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学位)、教育(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
地理课程教学论(含学科教学(地理))是研究地理课程建设与评价、教材编制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创新、地理教学考试与评价、地理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等的学科。该学科是培养高等院校、地理教育科研机构、地理基础教育战线、地理教育类杂志与出版物等的地理教育科研与实践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地理学科教学论”专业由我国著名地理教育家褚绍唐教授创立的。是我国最早“地理学科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现为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单位;国家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长单位,上海市一期、二期课改地理课标研制组长单位;主编全国版地理教材、上海市地理教材;是全国地理高考命题、上海市高考地理命题、审题单位、上海市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命题单位。
该学科组织编辑《地理教学》杂志,拥有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是全国地理教育的学科高地。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
在全球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双重胁迫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测绘工程领域)立足长三角地区,以测绘科学与技术理论为指导,以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为依托和基础,以“3S”技术综合集成为支撑,通过对地理国情监测、GNSS高精度导航定位、环境遥感、夜间灯光遥感、地球系统模拟等进行研究,不断探索和寻找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对地观测与导航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目前本学科承担并完成数十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企事业单位项目,科研成果得到社会各界肯定。在环境遥感、夜间灯光遥感、地球系统模拟、GIS理论、高光谱遥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些研究既解决了本学科的科学难题,又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人工智能(专业学位)
空间人工智能领域聚焦数字中国建设需求与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的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空间信息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空间人工智能正成为空天地底的数字基座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新质生产力,空间信息数字化转型等急切需要大量空间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该项目依托于华东师范大学空间人工智能学院和上海国际空间信息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产教合作资源。2025年是该项目的首届招生,已经遴选了华为、航天八院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新型的“专业-行业-企业”三业贯通的教育培养方案。围绕空间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地球观测、卫星导航、6G通讯、元宇宙、泛时空感智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培养行业急需人才。
气象(专业学位)
该专业起源于上海城市发展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学科积累,逐步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传统特色学科之一。几十年来,其发展理念一直坚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市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需要,扎根于我校实力强劲的地学学科,顺应地理科学发展中人地关系研究的潮流,突出其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特点,形成有别于其它高校相关气象专业的自身特色。
欢迎报考 招生咨询联系
联系人:史老师
通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河口海岸大楼A612
邮 编:200241
联系电话:021-54341309
电子信箱:geoyjszs@geo.ecnu.edu.cn
招考信息,详见《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网址:https://yjszs.ecnu.edu.cn/a9/8f/c43264a633231/page.htm
各专业导师信息,详见《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科目录》
网址:https://yjszs-ks.ecnu.edu.cn/zsml/sszsml/index/2025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