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之声 | 长三角议事厅: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高度分化,六方面补齐短板

发布者:孙斐然发布时间:2024-02-01浏览次数:27

2023年4月17日,杭州萧山经济开发区,浙江中铁装备盾构机生产基地,工人在安装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部件。视觉中国 图


进一步增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既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项,又是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整个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协同发展水平呈现高度分化、地区差异扩大的态势。针对现存瓶颈与短板,建议可采取以下六方面的行动。


着力打造长江生态共同体,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总体上,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能力与经济发展能力之间呈现出弱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良性互动还不稳健。龙头城市上海和武汉、杭州、成都、长沙、南京、合肥等高级区域中心城市的单位GDP能耗比都位列排行榜后50位,折射出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产业经济绿色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有必要构建流长江域生态共同体,以切实解决生态环境整体性和保护治理分散性之间的矛盾。


在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水利、自然资源、农业、林业、地质矿产等监管部门间相关政策、文件、规划的协同性,避免政出多门和制度冲突;在流域层面要进一步增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操作性和约束力,切实增强沿江各省市保护政策的联通性和实效性;在地方层面,沿江各省市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执行准入清单,优先、严格保护本地重要生态空间,夯实流域保护基础。


构建绿色转型升级新模式,壮大长江绿经济

具体策略上,聚焦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总要求,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产业经济各自发展特征,分区推进流域城市工业化绿色转型升级。长江上游地区应侧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长江中游地区应聚焦产业经济效率,大力推动产业集群与集聚发展;长江下游地区应突出产业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率先实现工业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


其次,需结合流域生态建设要求,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长江上游地区应优先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区;中游地区应优先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区;下游地区应优先建设高标准、精细化的现代都市农业领跑区。


此外,还应围绕流域产业和城市空间特征,分区实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长江上游地区应坚持集约发展与保护,发展紧凑型城市;长江中游地区应优化城镇规模与布局,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与质量;长江下游地区则需进一步提升转型效率与质量,率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市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


优化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生态保护补偿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也至关重要。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扎实打造创新共同体


长江经济带应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不断推动11省市科创资源的协同优化配置,完善经济带内创新空间布局,率先开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性技术攻关,加速构建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两大未来产业集群,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聚焦以下三方面,塑造发展新动能。


首先,聚焦前沿领域和产业基础,加快突破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一批顺应国家战略需求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现实的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南京、武汉、杭州、成都、重庆、长沙、苏州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打造高度集聚的世界级重大科技设施集群,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


其次,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大力推动传统加工制造业向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价值链两端延伸,转变各地产业体系“大而全”、“同质竞争”的传统模式,明确各地主导产业、加强分工合作,培育高端引领、协同发展的开放型和创新型产业体系。着力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上海、南京、武汉、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以产业链为纽带不断延伸产业创新能力,带动中小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打造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


聚焦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设施生态亦是打造数实融合产业生态的关键一环。当前需大力加强经济带内各城市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大型新基建等设施,尤其是要注重缩小上下游、城市间的数字基础设施差距。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畅通高效国内循环,构建开放共同体


长江经济带需要全域深入参与国际循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积极拓展“一带一路”贸易市场,促进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同时,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好发挥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作用,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


与此同时,要聚焦市场一体化发展,畅通高效国内大循环,并优化城市群对内对外协同开放格局,发挥市场在资源高效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消除要素市场分割,实现长三角三省一市间的政策互通,降低货物流通、人才流动、资本融通的跨区域成本。


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文化建设、沿江城市旅游转型升级,是增强诸多中小城市交流服务协同能力的突破。关键在于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快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当前,现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如管理体制不顺、跨区域协同不足、重工程建设轻文化价值衍生等问题,亟需强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与中央相关智能部门的组织协同、并做实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体系规划和建设方案,通过产业融合打造致力于区域性乃至长江流域的文旅品牌和产业集团,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建设格局。


优化区域协同融通治理体系,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包含36个区域重要城市、15个地方重要城市、12个地方一般城市,其协同发展能力差距明显,亟须打破地方一般城市功能弱化、地位边缘化的困局。建议重点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加强协同融通治理,建设多尺度空间耦合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融通治理体系。


中央层面,要进一步改革、优化对口帮扶体制机制,加大对边缘中小城市科技、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东部发达都市与西部绿色小城之间的生态保护、碳排放权交易伙伴关系,培养西部小城内生发展能力。


省级层面,要加强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打破行政区壁垒,在重要基础设施共建共营、重大科技项目/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世界级产业集群合作建设、区域生态系统共建方面探索新路。


城市层面,要大力推进近邻城市同城化、技术设施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拉长板,优化跨市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网络,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滕堂伟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德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刚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石庆玲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晨晖学者。)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