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田野去 | 地理科学专业、历史学专业拔尖班赴新疆开展野外实习

发布者:李书媛发布时间:2024-10-10浏览次数:10

暑期期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历史学专业拔尖班师生共41人,依托地理科学学院“一带一路”北天山野外实习基地开展本年度地史拔尖基地联合野外实习,同学们尝试通过综合实践,从多时空角度认知人地协同发展,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路与内核。羽旄扫霓,满万方之旧旌,和銮玲珑,振大汉之先声。两千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斗转星移,新时期“一带一路”的蓝图又为古丝绸之路增添了荣光,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阿富汗等8个国家与这片土地接壤,异域风情与中原文明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开出新的阿孜古丽。新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生代第三纪末形成的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系,将这片区域分成南疆和北疆,本次考察便在北疆展开。8月5号至8月12号,考察队走访北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艾丁湖流域(吐鲁番盆地)、三工河流域(天池)、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等四条亚洲内陆典型流域,对乌鲁木齐河流域进行自然地理解剖:河源冰川、中部谷地、山前河流阶地与冲积扇、尾闾盐湖;三工河流域:天池、山麓黄土与风蚀地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自然地理剖面,并参观了一些人文遗迹,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石河子新城建设等,以认识千年来新疆地区人与自然独特的互动。

实习师生在天池合影留念


DAY1 天山北麓、乌鲁木齐河流域

8月5日上午,考察队到达了乌鲁木齐南山山前,攀登上了乌鲁木齐河发育并保留的最早一期洪积扇扇顶,一览乌鲁木齐河在山前发育的地貌全貌。

实习师生协助攀岩

吕红华老师讲解乌鲁木齐河山前地貌特征


以天空为黑板,以大地为课本,课堂上扁平的名词突然有了具体且鲜活的模样。在吕红华老师的精心讲解下,同学们远眺天山北麓层叠的地貌,深入洞察了天山北麓河流阶地逐步形成的奥秘,并思考这样的地质活动如何深刻影响流域内人们的生活。史贵涛老师强调,地质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不仅深刻影响着当地的生态,更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辟了一条必经之路,是人类文化交流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周立旻老师则从细微之处启发同学们关注山体阴坡与阳坡植被发育的差异,提醒大家在野外实地考察时,应如何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寻找证据以解答问题。
午后,师生们前往乌鲁木齐河河漫滩,在该实习点位展开乌鲁木齐河的水质采样以及地质地貌的深入学习。史贵涛老师对采样的规范和流程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如需要在水流湍急之处进行,以及使用当地清水冲洗采样器三次等。随后,师生们从河床一路向上游溯源而行,仔细察看地质地貌。吕红华老师讲解该实习点坐落于萨尔乔克背斜的某一区域,受乌鲁木齐河的切割作用影响,沿河岸可见背斜岩层出露。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同学们准确识别背斜核部,做好标记工作,并对岩层的产状、阶地剖面进行实地测量,绘制阶地草图,进一步巩固从微观站点信号出发,理解全局地理格局的思维方式。

吕红华老师手绘阶地草图


DAY2 天山天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8月6日,师生抵达位于东天山博格达峰脚下的天池,开展关于冰川湖泊及其相关人文历史的实习。吕红华老师阐述了天山天池作为堰塞湖的特征,并针对堰塞湖可能的成因——“冰川堰塞说”与“泥石流堰塞说”进行了详尽介绍。如今,当地以天池“瑶池仙境世绝殊,天上人间遍寻无”的绝美风光为背景,已建立起一个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此外,孔翔老师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结合天池景区内游客游览情况和景点设置特征分析其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基础。

史贵涛老师分析天池形成原因

午后,同学们前往三工河流域的尽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这片沙漠坐落于准噶尔盆地之中,在内陆干旱气候的影响下,逐渐演变为典型的沙漠地貌,内部广泛分布着新月形沙丘与沙丘链。在自然地理的探讨中,指导老师们详尽阐释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天池、三工河之间的空间联系、大气环流的背景及形成条件,并特别强调了物源分析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同时,针对观察到的沙丘地表生物结皮现象,介绍了当前治沙的手段以及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沙漠固碳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历史人文方面,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早在唐朝时期就开辟了连接西域与中亚、西亚的重要古商道。孔翔老师结合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古道环境及驿站文化,深入剖析了这条古道开通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当地地域产生的深远影响。眺望漫漫黄沙,仿佛能看到曾经丝绸、茶叶商贸往来,操着不同语言的商人觥筹交错的景象。而如今的人,有更加先进的治沙技术和应对自然更加积极的心态,那么更应思考如何让沙漠再次“开出玫瑰”。

史贵涛老师讲授新月形沙丘的成因与特点

“唐朝路”文保碑


DAY3 石河子:军垦博物馆与现代农业基地

8月7日上午,考察队一行参观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专注于屯垦戍边的历史研究,其展品内容横跨了从汉唐时期的屯垦兴起,直至建国后新疆兵团成立与发展及其对城市化进程的贡献。
展览采用时间顺序和专题陈列相结合的方式,精心挑选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深刻反映了屯垦历史与兵团建设的发展轨迹,其中一件缝有296块补丁的军大衣被评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是极具代表性的展品。此外,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博物馆全面展示了兵团在巩固边防、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深刻诠释了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同学们在军垦博物馆聆听讲解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前往一四三团九连的蟠桃园以及农一连的棉花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在九连蟠桃园,同学们不仅品尝了甘甜多汁的蟠桃,还与当地种植果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交流,同学们了解到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蟠桃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在农一连棉花基地那辽阔无垠的棉田前,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取了关于棉花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介绍。兵团高度的农业机械化、庞大的生产规模和优越的产业化经营条件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充满历史沉淀的军垦博物馆到生机勃勃的桃园和棉田,同学们的实地考察之旅不仅增进了对兵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战略作用的深刻理解,也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如何为国家安全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无疑是对同学们认知视野的一次宝贵拓展,也是对中国农业发展重要性的实地诠释。

参观农一连棉花基地

高科技监测设备


DAY4 天山一号冰川

8月8号凌晨,师生一行踏上了前往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实验站基本站的学术之旅。天山站始建于1979年,坐落于乌鲁木齐河上游高山峡谷间,在中纬度大陆性和干旱区冰川的研究领域,以及以海洋性和高纬度冰川研究为基础的世界冰川学领域,实验站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站点科研人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冰川站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冰川过程和机理、冰川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并展示了建站以来丰硕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情况。

冰川站概况介绍

讲座结束后,全体同学参观了TGS冰川模拟平台。该平台在2018年被列为中国科学院野外站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展现了该平台在山地冰川变化模拟预测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

同学们参观TGS冰川模拟平台

随后,老师们带领大家沿着乌鲁木齐河步行至水文站,实地观察水位线的波动并分析影响因素。一行人乘坐越野车进入冰川腹地,沿途是典型的U型谷地,并且能观察到植被海拔梯度的分布情况。同学们对沿途遇到的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现象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且用奥维地图标记经纬度。

史贵涛老师讲解当地冰川地貌

尽管前一日的暴雪使峡谷中堆砌起了及膝的积雪,但在经过两小时的跋涉后,同学们安全抵达天格尔峰天山一号冰川观察点位。为了更细致地观察到冰川的全貌,同学们又穿过陡峭的冰碛物碎石坡,近距离感受冰川带来的震撼。

考察队攀登冰川

在终点,史贵涛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了此处冰川的形成特征,并介绍了花杆测量法等冰川运动与消融趋势的观测方法。史老师介绍到,在冰川研究中,同位素分异、污化层情况和不同深度的颗粒物浓度等特征,都可以为冰川测年与冰川运动情况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信息。伴着落日明霞,此次冰川考察活动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天山一号冰川前实习队合影


DAY5 达坂城盐湖、坎儿井源

8月9日午后,考察队伍抵达达坂城盐湖。顶着炽日,周立旻老师详细讲解盐湖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盐湖坐落在天山山脉南侧,被高耸的山峰围绕,其低洼的地势让融雪水汇聚成了湖泊。由于该区域气候干燥、日照强烈,再加上风力导致的狭管效应,这里的蒸发量巨大,使得湖水中残留的盐分逐渐沉积于湖底,长此以往,形成了今天的盐湖。
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盐业历史悠久,自春秋时期管仲推行盐业专卖制度起,至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盐业税收一直是历代王朝重要的财政支柱之一,可谓是“损益盈虚,动关国计”。

周立旻老师在达坂城盐湖讲课

8月9日的午后,考察队抵达位于吐鲁番市的交河驿。在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周立旻老师向同学们简要阐述了“交河驿”这一名称的由来,并分享了关于坎儿井的知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交河故城,作为车师前国的古都,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商贸集散的重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交河驿作为古代的驿站,肩负着传递公文、接待过往使节、确保商旅安全等重要职责,是古代交通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由于吐鲁番气候干旱少雨,地表水稀少,各族劳动人民利用坎儿井将源自于天山雪水的地下水引流至地面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林则徐在被贬伊犁期间,曾系统整理了坎儿井的挖掘方法并经后人进行不断补充和完善。这一伟大的工程对今天新疆地区坎儿井的发展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目前有存水的仅214条。在交河驿景区内,有一条名为克契克的坎儿井,至今已有584年的历史。

周立旻老师在交河驿讲课


DAY6 苏公塔、麻扎村8月10日上午,考察队抵达位于吐鲁番市郊的苏公塔遗址。苏公塔是吐鲁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它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纪念清朝吐鲁番王府第一代郡王、大清辅国公、参赞大臣额敏和卓的功绩而修建。同学们在游览园区时深入学习了清政府对新疆地区治理的历史,特别是额敏和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利益的历史贡献。

孔翔老师讲解苏公塔历史文化

当天下午,师生一行来到火焰山附近的吐峪沟村。前一日因为暴雨引发洪水,给这个古村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也让大家观察到山洪过后特殊的村落生态。在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在古村落中认真观察了建筑特征与村落结构,并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就吐峪沟地区的水资源分配、人员定居、村落历史沿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开拓了视野。这次的参观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力量,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片土地上的生活与文化。结束了对吐峪沟地区的参观后,同学们乘坐大巴车北上翻越东天山,抵达作为乡村振兴模范展示点的奇台县休整。

同学们交流讨论麻扎村人文地理特色


DAY7 江布拉克、北庭故城

8月11日上午,在孔翔老师的引领下,考察队踏上了前往江布拉克的旅程。江布拉克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距离奇台县城45公里、乌鲁木齐195公里。它拥有草原、森林、溪流和麦田共存的景致。
江布拉克是典型的温带干旱区山地垂直综合景观与特有的山地麦田版画的完美结合,也是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延续景观,被中科院确定为保护最完整最早的绿洲文化之一。在这里,孔翔老师详细讲解了当地的农业特色。他指出,作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带,江布拉克地区的农业与欧洲谷草式农业类似,当地人在山上种植粮食作物并畜牧让牛羊啃食,牛羊产生的粪便归田又作为肥料肥田。盘山而上,同学们观察到林地-草地-高山森林-高山草甸-荒漠的典型山地垂直地带景观,其中森林地区以雪岭云杉、松、桦为主,抵达江布拉克大峡谷。江布拉克大峡谷平均海拔1900米,曲折绵延15公里,东依万亩旱田,西靠刀条岭,是低山草原带与中山森林带的天然分界线。谷中桦树林与松林交错弥补,林海层次分明。这次的行走以江布拉克为舞台,欣赏了一场自然与人文的交响乐会,也让大家反思如何去奏出如此和谐的乐章。

实习队在低山草原带聆听孔翔老师讲解

山地垂直地带景观

8月11日下午,考察队踏上了前往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的旅程。北庭故城,位于当今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它不仅是草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处,更是中西文化传承交融的中枢之地。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丝路传奇、建政西域、人文北庭、北庭重生”四大展厅,对北庭故城的城市建置、历史沿革、考古发现,以及与故城密切相关的回鹘等少数民族的迁徙有了清晰的了解。在北庭故城西大寺考古原址的现场,同学们从寺内留存的壁画与佛像文化中,领略其作为高昌回鹘独有的艺术审美,又观察到其塑像技术与题材选择中的中原影响。西大寺位于曾经的高昌王国的夏都北庭,是高昌回鹘时期的皇家寺院。寺院遗址中具有独特美感的“交脚菩萨”像,给同学们留下尤其深刻的印象。参观结束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与北庭、疏勒城的地理和历史问题展开交流探讨。

实习小组围绕北庭城的地理历史选题进行交流


DAY8 新疆师范大学

8月12日上午,考察队前往新疆师范大学交流学习。同学们跟随徐玉娟老师,参观了黄文弼中心兼特藏馆。首先,徐老师向同学们系统地解释了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的建立背景与成长过程,讲述了黄文弼先生的生平及其四次在新疆的考察经历。作为拓展,徐老师还特别陈述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基本信息、成员及学术成果。同学们认真参观了特藏馆中陈列的各种展品,包括黄文弼家属无偿捐献的文献、手稿,以及木箱、摄影机、《新疆图志》等一系列考察用品,并观看了特藏馆制作的纪录片,感受前辈学者在自然环境恶劣、政治环境动荡的背景下,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

图片拍摄于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

下午,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罗意教授以“多元一体在新疆”为题,围绕“怎样看待新疆的历史与未来”的问题,为同学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生态人类学讲座。讲座结束后,罗意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解答,加深了同学们对“绿洲文化”的认识。

与会人员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润疆厅合影


“结 语”

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中写道:

我就喜欢这样慢悠悠的走啊走啊,没有人,走啊走啊,还是没有人。没有声音,停下来,侧耳仔细地听,还是没有声音。回头张望脚下的山谷,草甸深厚,河流浓稠。整个山谷,碧绿的山谷,闪耀的却是金光。

——阿勒泰的角落


新疆的名字本身

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

这里既有苍茫大地的辽阔

又有文明交织的历史深度

更有四季更迭的自然胜景

这片土地给作家带来灵感

给旅人带来松弛,给商人带来机会

也给学者带来思考

新疆集合了各种地形地貌,汇聚了四方的文明文化

青山也见,冰川也见

哈萨克的咸奶茶

中原的竹枝曲

……

新疆本身就是大巴扎


今年是地理学与历史学拔尖基地探索跨学科融合式实习的第三年,短暂而充实的考察让你同学们锻炼了勇往直前的求真精神和严谨的求索态度,扩展了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历史学和地理学自古就存在千丝万缕的连结,未来史地拔尖基地将继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为进一步探索培育本科生跨学科视野贡献智慧。


到田野去 | 新疆行走实践感悟

吕佳桐(2022级地理科学拔尖班)

感谢所有参与本次史地拔尖基地联合实习的老师们。在老师们的帮助与指导下,我们有机会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在野外跋涉攀爬观察发现,以多时空多元化的视角深入认识新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人地协同发展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感谢所有参与本次实习的同学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探索与互帮互助也是本次实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期待下一次野外实习,再次深入探索自然,以渺小自身探索广袤星球。

谭湘粤(2022级地理科学拔尖班)

本次新疆实习历时长、内容多,这都要求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某一个地理现象,而是应提前对新疆的地质、地貌、水文等情况有整体并充分的把握,独立思考并带着问题去实习,才能将眼前的所见所闻与课内所学知识一一联系,才能对具体的某一处植被类型的变化或是微地貌的成因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沿山一路向上的过程中,发觉乌鲁木齐河的源头竟只是一簇细小的水流;又或是在博物馆里,感受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人与自然交锋后残存的文明的遗迹。这都让我一次次被自然的力量所震撼,并感受到时间在具体空间内的流动。

徐启效(2022级地理科学拔尖班)

对于原本常坐在桌前学习的我们来说,这次新疆的实习无疑是一次宝贵的认识自然历史的机会。不论是对地下的岩土还是地上的人文,我们都在实习过程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坎儿井,北庭故城,天池,各个实习点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的耦合情况各不相同,却又殊途同归,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类在漫长历史之中与风土水草的交流。除了沿途的风景与知识,同学们之间的互帮互助,老师的悉心教导,也都使得这一次实习显得尤为珍贵。

赵佳(2022级地理科学拔尖班)

本次实习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我认为最让我成长或者说收获最大的部分,并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而更多的是对地理学野外考察工作方法的深刻体验。野外的地理学工作首先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合理的行程规划,其次要有打硬仗的心理准备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最后也重要的当属同学、同事之间的协作和互助精神。此外,地理学野外实习的一个要领是“眼睛跟着老师走”,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接触野外工作不多的我们来说是尤其难得和需要关注的。

张金珂(2022级思勉班)

新疆,古雍州以西,域外之境。自汉武威服,讫于有清,数绝復通。其为状也,重巘隆极,广漠杳渺,地势之奇,非中原可拟。虽然,物阜民丰,安居乐俗,寔国朝明德之化,敷教所润也。
感谢学校、老师提供机会,并谢学友同程为伴。天山巍其岖崯,河源泠其涓浍,又临交北之故迹,访高回之旧址。幸识坤舆之理,晓物事之迁,而见其今况,察于盛衰,触类动情,有所兴怀,故作。

田心怡(2022级思勉班)

阿娜尔罕去哪了?来之前做的研究计划,在踏上这片疆域的那一刻,突然变得单薄可笑。大多数城市都能靠做攻略认识,但乌鲁木齐不一样。我去了乌鲁木齐文庙,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座拜过关公、孔子和上帝的神奇庙宇,还与西路军纪念馆相邻,没有泮池,没有“重修文庙碑”,但是却让看惯了严肃江南文庙的人,体会到了新疆人民的俏皮。新疆的历史建筑有许多难以用“常理”去推断的粗犷,像是哈萨克人的奶茶,蒙古人喝了啧啧称惊,上海人喝了难以置信。
在跟随地理系上山下坡的时候,会想历史系能做什么呢?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强调了诸如地理等长期稳定的结构性因素构成了历史的基础。但这些结构性因素并非在故纸堆里用红笔标记出来的,例如我们都明白水资源对新疆的塑造,但是却看不到当地人对水资源的态度,特别是对冰川的态度。作为科研圣地的“一号冰川”,在当地人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存在?可能只是一个需要通行证懂的景区,可能是儿时的回忆,也可能“不太清楚”。我们聊的是素未谋面的流星雨,和追逐巴士的落日。那里是乌鲁木齐,时间带来历史,空间留于地理;人看不到坐标轴,但是能记住一两串彩钢厂的电话号码,能记得最好吃的馕是在哪里买的;血液里从此多了一个问题:阿娜尔罕去哪了。

黄明阳(2022级思勉班)


非常感谢系里能给我参加本次新疆考察活动的机会。我想,在祖国的大西北地区上攀冰川下探河谷的经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得难忘的体验,更别提随行的老师们还能以扎实的学识实地讲解知识,带领我们从专业的视角、更高的维度来观察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让我收获颇多、印象深刻。

杨婷婷(2022级思勉班)

这一次新疆研学是对我田野调研、知识领域和体力体魄的拓展和考验。在出发之前,我也担心熬不过40个小时硬卧、皮肤被紫外线晒伤、听不懂地理的专业知识......但这些思虑在上完四次先导课后,在火车穿过祁连山脉时,在踏过积雪登上天山一号冰川那一刻,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踏上这片土地我才发现,新疆原来有如此丰富的面相——多样的地貌、植被、宗教、民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了解、去记录、去感受、去思考。在这过程中,人文地理的丰富理论、地理学严谨的科研方法和工具,又一次丰富了我的知识宝库。不同专业的朋辈交流,也让这次田野更为充实和独特。



王怡丹(2022级思勉班)

《我的阿勒泰》带着来自北疆的草原、雪山、旷野和森林震颤了我,让新疆成为我的心之所向。今年五月份,当“历史地理新疆联合野外实习”的招募发起时,在下便十分激动地接龙、报名参加。那时绝对想不到,后来会爬接近60°的坡上野山,会在死着羊的河漫滩上吃干巴的馕,会摔八百个跟头攀上海拔近3900m的冰川,会顶着烈日炎炎在火焰山那块的吐峪沟步行四小时……确实难以想象,但我没有一丁点的后悔。何其有幸,我能以进疆实习为契机,通过前期的先导课程和后面的实地参访,从地理学、历史学甚至是历史地理学等学科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新疆;何其有幸,军垦前辈开途,我能以大学时代不多的闲暇去享受这段辛苦但值得的旅程,一睹我国西部边疆的大美风光。犹记趴陷在冰川河源旁厚厚的雪层里,那一刹那,没有寒冷和疲惫,在下只觉得浑身舒畅,此生无悔。回看那一张张合影,我的脑海里不断回忆起那些画面,是教地质的、教地貌的、教冰川的教授以天地为课堂的轮流讲述,是组内地理系同伴在耐心地解释专有名词,是我用矿泉水瓶当采样器、采完水样后微信组群里的“夸夸”,是爬冰川渡急流时救我一命拉我上岸的一只手……备忘录里的笔记和录音,可供我温习在新疆上的那一堂堂生动的课。而我,又拿什么留住那些永远无法回去的时光呢?我想,写下这几行文字的意义就在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