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式假期,华东师大学子打开新思路!

发布者:李书媛发布时间:2024-10-05浏览次数:10

穿越30余座城市

奔赴7个目的地

深度解锁5场社会实践

2024年暑期

江东翼以33天的“特种兵”式征途

遍行祖国南北

累计行程超4000公里

这个十一假期 他再次启程

向下一个奇遇驰骋


2022级地理科学拔尖班学生江东翼



每一次出发都是探索之旅

这个十一假期伊始,江东翼先是钻进图书馆,解决了上周专业课中的几个问题,顺便为朋友做一程校园“导游”。


假期前的一次讲座中,他被老师“安利”了良渚古城,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深深吸引着他。心向往之,行则将至,他决定利用假期时间去良渚古城遗址一探究竟。

江东翼的2024年暑期实践路线


每年暑期都是江东翼最期待的时候,他对各种野外实习和实践活动都充满兴趣,往往把假期安排得非常紧凑。


2024年暑期,他先后前往福建、江西、新疆开展实践和野外实习——刚刚结束上一个实践,第二天一早就再次出发。

江东翼今年暑期参与的野外实习实践活动


华东师大地理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注重知行合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和野外实习机会。去年,学习了一年专业课的江东翼与全国40余所学校的地理专业学生一起,参加由华东师大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


作为地理科学拔尖班的学生,江东翼已经修读完了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等所有自然地理的核心科目,而在其他地理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中,这些科目往往需要到大二下才能完成学习。参加联合野外实习时,有学长对他讲:“我们是学习完了理论知识再实践,而你可以边实践边学习,这样更好。”

参加华东师大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


在持续半个多月的联合实习中,同学们要对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综合考察。针阔混交林、黑土这类地理课本上出现的知识,不少同学都是在实习中第一次亲眼观察到。


“我以前只看过气孔状玄武岩的图片或标本,这次能亲自在火山口找到它,真是令人激动。”江东翼说。

江东翼在火山口找到的气孔状玄武岩


每次出发前,江东翼都会提前查阅专业书籍,寻找地图资料,准备好罗盘、望远镜、手电筒、急救包、样品袋……在野外,他总是随身带着记录本,做好笔记留下宝贵的一手资料。


“我常在博物馆看到老一辈地理学家的野外记录本,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保持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这是我不断学习与追求的榜样。”

江东翼在野外考察记录

江东翼在野外实习中采集的标本


身处野外,江东翼总能发现很多新问题。例如,他会思考:“为什么在福建的金铙山能看到那么多针叶树?这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些问题启发着他不断深入钻研,并尝试解决问题。


“每次野外实习,我们能看到非常丰富的地表景观。但这些景观在过去并不是如此,几十年前或者千万年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各种各样的力量塑造着地球表面,可能是火山喷发,可能是风霜雨雪、也可能是人类活动。我们需要了解它们今天的样子,推断是怎样形成的,并由其机制预测未来会如何变化。这就是我们野外实习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地理学最吸引我的地方。”

地理科学专业、历史学专业拔尖班师生在天山一号冰川开展联合实习


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又总能激发出新的探索目标。野外实习返回校园后,江东翼计划在寒假前以学校为圆心,探索上海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这缘于偶然一次他从江苏路地铁站前往普陀校区的路途中,让他意识到虽然身为上海“土著”,但对这座城市的很多地方并不了解,正是这些街头巷尾,代表了上海的独特魅力与精神气质。

追梦少年 不超限无以卓越

江东翼与华东师大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高中,他曾参与华东师大青少年科学实践工作站,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初步体验科研的过程。两年后,当他再次走进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大楼的实验室时,他心中的童年梦想有了广袤的土壤,此时他已经能够在真正的实验室里进行课题研究。原来,江东翼从小就对自然充满强烈的兴趣,科技馆是他常去的地方,他还经常在家中拿着烧杯、试管、小灯泡等简易的仪器进行探索。在小学科学课上,他经常上台展示自己的制作,或是向大家演示实验:“我当时就梦想着能有一个自己的实验室,能够自由地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在家里,我戴上护目镜,把阳台、厨房、客厅当作自己的实验室,做着自己的实验和发明。现在回想起来,也许那是最好的STEM学习。”

左:小学时,江东翼在家中做实验;右:大二期间,江东翼在实验室开展研究


两年来,江东翼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与科研训练,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在今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他所在的小组获得了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的荣誉。这场比赛,江东翼切实感受到数学模型是通往实际问题的重要桥梁,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才能解决问题。比如,在解决五大湖水位调节的问题时,他结合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建模,同时还运用了网络与运筹学的相关知识。

江东翼在竞赛中分析问题


科研思维的训练需要日积月累。江东翼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类讲座现场,尤其是地理科学拔尖班每周举办的“夜沙龙”。高光谱遥感、洪涝灾害、城市网络科学等多领域的“大咖”在沙龙上介绍相关前沿知识,高浓度的精华讲座让江东翼感触颇深。


“如果靠自己去了解新领域,往往是只能知道表面。但是在夜沙龙中,科研一线的老师们从自己的视角分享研究历程,从发现研究问题开始,一步步介绍思考过程,对于初入科研之门的本科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启迪。”

地理科学拔尖班每周举办的“夜沙龙”

江东翼在讲座后与宋长青教授交流


说到在拔尖班的学习体会,江东翼认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其次要有好奇心,敢想敢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科研思维,掌握这个领域的核心知识。江东翼说:“学校为大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科研训练机会。无论是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是未来领军英才卓越学术计划项目,都是很好的尝试机会。拔尖班的科研导师们,还有学院的青年班主任都为我们的科研之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江东翼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参与首届地理科学拔尖计划2.0基地学生学术交流会报告展示


跨界探索  体验学科交叉之美

除了在本专业领域深入探索,江东翼还不断寻求拓宽视野。


上学期,学校新开设了多门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AIGC:理论、创作与挑战》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在课堂上,广泛的议题、激烈的讨论、深入的分析使他感受到人工智能为世界带来的巨大变革,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触动他积极寻找地理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可能性。

在《AIGC:理论、创作与挑战》课堂上


学科交叉之美在于思维的碰撞。作为学校图书馆的“借阅达人”,江东翼时常穿梭在书架间,通过阅读科学史、天文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书籍,提升自己,拓宽思维。


跨越不同学科的边界能产生许多新的思考,不少书就是这样启发了他。江东翼希望让更多人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跨学科之美,就在图书馆策划了“去野外:探索自然的乐趣”主题书展。


他精心挑选了两百余本好书,并专门设计了展示形式,力求给师生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书展在两校区分别展览,3个月的时间吸引了诸多师生前来观看。大家饶有兴趣地转动天球仪、触摸岩石标本、翻阅科普图集,激起了不少读者的探索欲。

江东翼在图书馆布置主题书展


“我觉得大学是我们毕生离知识最近的时刻,无论在校园何处,步行10分钟就一定能够到图书馆。离开大学后,再也不可能如此便捷地接触到书籍,接触到经典。那些大科学家们有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肃,他们也有非常好的文笔,能写出通俗有趣味而又非常深刻的读物,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日常生活中,江东翼还积极参与科普服务工作。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处,将其中的科学问题撰写成科普文章,并探索将游戏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融合。在去年举办的华东师大学生社区科技文化节上,江东翼作为学生代表在现场分享了科普作品的创作历程。

参与社区科普志愿者工作


“我特别期待

与不同学科的同学们深入交流

因为每次对话都能激发我新的思考

我们也应该大胆尝试

努力实现年少时的梦想

尽可能帮助其他人!”

用梦想点燃经纬之光

加油,“特种兵”少年江东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