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实践 | 走向深蓝:地理科学学院师生共赴中国航海博物馆与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实地研学

发布者:孙斐然发布时间:2023-12-29浏览次数:83

为强化服务“国之大者”理想信念担当,提升专业素养能力,2023年12月23日,地理科学学院组织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骨干等前往临港新片区中国航海博物馆与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参观学习。本次活动在上港集团和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由学院人文地理教研室主任王列辉教授,院团委副书记侯静惟,本科生辅导员李金龙带队,30余名同学共启深蓝之旅。



一、追寻千年历史,领略航海文化


伴着明媚的冬日暖阳,师生们来到了位于临港片区滴水湖畔的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其建筑设计独特,张开的银白色风帆展现了中国传统航海元素与现代理念的完美融合。抵达中国航海博物馆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揭开航海历史的神秘面纱,领略千年的航海文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代福船的壮观景象。这艘古老的福船仿佛穿越时空,带大家回到了那个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时代。讲解员详细介绍了福船的构造、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同学们对古代航海技术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紧接着,大家来到了航海历史馆。这里陈列着丰富的航海文物和史料,讲述了中华民族在航海领域的辉煌成就。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繁荣,再到近代以来的航海探索与救亡图存,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让人为之自豪。在郑和展区,大家更是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巅峰。讲解员生动地讲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传奇经历,展示了明朝永乐年间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盛况,大家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随后,大家进入近代馆和现代馆,感受中国航海事业在近代以来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从洋务运动时期的自强求富,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航海事业蓬勃发展,再到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大国之一,同学们深感自己肩负着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大家来到了航空母舰辽宁舰模型的展示区。这艘威武的战舰代表着中国海军的崭新面貌和强大实力,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了祖国在海洋领域的崛起和壮大。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辽宁舰的性能、武器系统及其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的重要作用,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经过集中学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中国航海历史的丰富内涵和辉煌成就,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航海领域的智慧和勇气。同时,大家也认识到,作为地理专业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地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自己身为新时代青年应扛起责任和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专业力量。


二、探索智慧港口,感受科技力量



午饭过后,乘车驶过长虹卧波般的东海大桥,师生们来到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感受自动化码头的高效与智能,探索现代港口物流的奥秘。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尚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操作部陈经理热情接待我院师生,详细讲解了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历程和布局运作。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于洋山深水港区最西侧,是目前全球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也是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总面积223万平方米,码头岸线2350米,拥有7个集装箱深水泊位和61个自动化箱区,8个非自动化箱区,去年集装箱吞吐量实现635万标准箱。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为现代物流赋能,大大减少了人工投入和碳排放,提高了港区作业效率。其建成和投产标志着中国港口行业在新技术应用、装备制造及运营模式上实现的里程碑式跨越升级与重大变革。



随后,大家来到了17楼参观上港集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系统以数字赋能铸造智能港口,通过先进技术对码头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实现了码头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变,大大提高了码头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从室外平台鸟瞰整个港口,只见自动化码头繁忙而有序,巨大的集装箱被精准地装卸到船上,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完全由自动化系统完成,高效、智能的装卸方式令人震撼。最后,大家来到码头,近距离参观装有“中国芯”的“无人码头”,感受智能装卸作业的高效和便捷。


此次研学之旅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更激发了大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遐想。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领略到科技力量和智慧港口的魅力,也了解到华东师范大学在长江航道、洋山港建设中默默奉献的历史故事,大家都表示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和研究中,以地理之道答时代之问,从长江口走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