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 柴彦威教授讲座“时空间行为研究及其规划应用”圆满结束

发布者:张益杰发布时间:2023-12-12浏览次数:85

2023年12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柴彦威教授受邀于闵行校区资环楼539会议室带来了一场题为“时空间行为研究及其规划应用”的讲座。讲座由地理科学学院的孙斌栋教授和申悦副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地理科学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的10余位老师和30多名同学前来学习和交流。在本次讲座中,柴彦威教授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学科位置、核心理论、应用创新及基本认识与前沿展望四个方面,深度解析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发展及其在城市研究、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创新。

会议现场


柴彦威教授首先回顾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发展历程。上世纪70-80年代发生的行为革命促进了行为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而后在信息革命和数据范式的推动下走向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新阶段,且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当前研究较关注人地关系的核心问题与面向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强调时空交互的新视角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随后,柴彦威教授介绍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核心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理论及活动分析法。其中,行为主义地理学强调主观偏好与决策过程,逐渐由传统的空间研究和行为研究转向空间-行为互动研究。而时间地理学强调客观制约与时空间利用,并在经典时间地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关于企划、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等概念和符号系统,开启了新时间地理学时代。活动分析法则强调活动-移动系统,并将其运用于城市和交通规划。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研究空间与行为的作用关系提供了重要框架。


柴教授进行讲解


在谈到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应用创新时,柴彦威教授提到了相关研究在城市生活空间和时间规划、居民行为引导及城市体征诊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在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中,相关研究有助于了解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空间机会与制约、行为需求及行为偏好,进而为社区空间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此外,时空间行为研究揭示了居民的活动时间规律、时空分布及时间制约,有助于开展社区设施时间规划和时间资源管理。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居民动态时空间行为监测和模拟得以实现,为智慧出行服务和智慧城市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最后,柴彦威教授还对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特点及前沿展望进行了阐述。时空间行为研究以个体为分析单元,从过程上分析特定空间行为何以发生,强调主客观结合与时空间整合,注重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应用到研究中。此外,时空间行为研究形成了主客观交互、长短期交互、多主体交互及实虚体交互的研究范式,并在研究中融合多源数据且不断扩展分析方法。未来时空间行为研究将不断发展其理论与方法,并注重立足于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应用于城市时空间规划和行为规划,致力于创建时空间行为学派、创新时空间行为规划。

柴彦威教授的讲座揭示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在城市研究和规划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引发了在场师生关于生育行为与人口发展、行为的健康效应、企划与活动的关系等问题的热议。其中,社会发展学院丁金宏教授与柴彦威教授就时空间行为研究如何与人口迁移和人口发展问题相结合展开了讨论,地理科学学院曹凯教授就时空间行为在健康研究中的长短期效应问题进行了讨论,地理科学学院叶超教授就同学提出的“时间是什么”的问题结合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进行了解答和探讨。此外,柴彦威教授就学生提问到的“企划与活动的关系”做出了解答,他指出对企划-活动系统的分析则有助于了解主客观交互作用下时空间行为的过程与机制。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大家对相关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展示了时空间行为研究在多个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交流讨论


柴彦威教授的讲座让大家对时空间行为研究有了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相信未来时空间行为研究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