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笃行不怠,赓续前行 ——记徐长乐教授的育人情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6-30浏览次数:13



学蚕吐丝丝不断,做烛照路路通明”,徐长乐教授作为城区学院的前辈教师,受到广大师生的敬仰,我们有幸采访到徐长乐教授!

求学:孜孜以求、勤学不怠

1966年,徐长乐正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恰逢文革,中学很长时间都是在政治运动及学工、学农活动中度过的,学业有所懈怠。中学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第一研究室,作为新生力量从事天体测量工作。在这六年的光阴里,徐长乐既是党员、干部、台团总支书记。也是一名普通的、孜孜以学的天文实习员。在研究室众多前辈和老大学毕业生的指导帮助下,他不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努力弥补数学、物理等基础文化知识的不足,立志于为国家天文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1977年恢复高考,徐长乐凭借其较高的高考分数,成功录取到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据徐长乐回忆:“考上华师大77级地理系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由于在天文台六年的工作经历,我最初的高考志向是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但由于数学成绩不够理想,所以被调剂到华师大地理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沾了天文地理是‘近亲’的光,应该说当时能够考到华师大地理系还是非常幸运的。”在华师大地理系,徐长乐几乎是在对地理学知之甚少、毫无基础的情况下从头学起,四年间系统学习了地球概论、地质、矿物、水文、气象气候、土壤、植被、测量、经济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诸多地理学专科知识。本科行将毕业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和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及学术视野,他又选择了进一步深造,成功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8412月以较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

科研:兼容并蓄、融合创新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高校青年教师,徐长乐参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我校陈吉余院士担纲并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在陈吉余院士、罗祖德教授等的亲自指导下直接参与了“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评价及开发利用构想”的报告撰写工作。随后几年,徐长乐又先后参与了陈吉余院士担纲的国家科委重大项目“我国沿海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防治与对策预研究”等相关课题,在灾害学研究领域逐渐积累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罗祖德教授共同出版了《灾害论》《灾害与我们》等论著,相继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气候变化对长三角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等相关科研课题。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来沪农民工等外来流动人口数量激增、西部大开发等城市、区域发展新情况新态势,徐长乐的重点研究方向又相继转向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对口支援与东西部协作研究等,19984月担任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后则进一步转向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先后主持了七、八十项相关研究课题,研究领域宽阔,研究硕果累累。徐长乐回忆道:“回顾总结自己一生的科研经历与科研成就,可以归纳为三个‘有幸’:一是刚开始搞科研就有幸遇上了陈吉余院士这样的站在学科最前沿、学知渊博、视野开阔的学术大家,作为其徒孙辈,能够聆听教诲、答疑解惑、耳濡目染,获益良多;二是有幸生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又生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迅猛增长,为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科研舞台,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亟需破解的理论、方法、战略、策略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面向实际、脚踏实地、问题导向,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不断发挥我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亦可转化为自身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三是有幸在华师大较系统的学习了地理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的专门知识。尽管这两门学科都不‘热门’,前者较偏于经验,广博却不够精深;后者较形而上,偏于务虚而不够向实。但在三十余年的科研实践中,扎实的地理学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国地大物博、复杂迥异的国情、区情、省情、市情,更加自觉地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哲学的专业训练则有助于我们形成立足整体、统揽全局、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地理学与哲学、地理学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门类的交叉渗透、综合运用,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为此,徐长乐强烈建议青年学子们在立足本专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相邻、相关的学科知识,注重学科与学科交叉的边缘领域,注重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入到祖国大地上。

带教:教书育人、传道授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徐长乐教授一生的信条,也是他从教三十多年来不变的初心。徐教授自1997年起开始招收人类生态学(后学科调整为人类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起招收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以及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横跨法学、理学和经济学三大门类,其带教难度可想而知。为此,徐教授一是坚持言传身教,注重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共同探讨科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彼此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二是坚持学以致用,坚持以项目研究带动学业进步,每个研究生在读期间都得参加一、二个以上科研项目,其学位论文选题大都与所研项目息息相关;三是坚持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的全面关爱,及时为他(她)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与他(她)们共同发表学术论文(学生往往署名在前),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从而逐渐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尊敬和爱戴。至20156月退休,徐教授共招收了64名硕士生和23名博士生,其中除了1名台湾省籍在职博士生肄业外,其余硕、博研究生都最终得以完成学业而顺利毕业。因2015年提前退休的决定比较突然,致使退休时尚有8

名硕士生和4名博士生没有毕业,虽然按照学校规定可以将这些学生转交给其他老师带教,但徐教授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仍然亲自带教、尽心指导,直至全部顺利毕业。漫漫教学路,徐教授就像明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学生们不断进取的路,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优秀建设者。

青春奋进正当时,不负韶华争朝夕

从教三十多年来,徐长乐教授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关爱学生的育人情怀激励着我们青年学子勤奋学习、砥砺奋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以徐长乐教授等前辈为榜样,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逐梦奋斗中使青春升华,以真心交付人民,以才华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