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综合实习:阆中市政协原副主席王萌受邀为2019级本科生介绍阆中地理文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2-16浏览次数:10



2023213日晚,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度“一带一路”综合实习之四川·阆中地理文化讲座在阆中金龙大酒店四楼会议室举行。阆中市政协原副主席王萌受邀围绕阆中的地理文化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段德忠副教授主持,李春兰副教授和助教金敏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2019级全体本科生,共计30余人参与了本场讲座。

首先,王萌老师从阆中的起源开启本场讲座。阆中的诞生如同其他文明,依赖水源,嘉陵江是一条在阆中境内全长59.45公里的河流,其与阆中关系密切。基于历史资料的介绍,阆中从2300年前就有建城的历史记载,王萌老师认为上述表达不够严谨。以灵山为例,灵山的地理位置邻近嘉陵江,但从其纹理等特征而言,灵山部分地区极有可能人工开凿过,考古学家也在此发现远古时期的生活用品,不仅是灵山,在嘉陵江一带甚至出现八个之多的文物发掘点这可反映出阆中自古以来的文化底蕴。关于阆中的字面意思一直都存在意见分歧,王萌老师以螳螂说“说阆中的巴”作解释,并认为阆中在早期应是“斗”字部首,并非繁体的“门”字部首。

天文是阆中古文化的关注点,落下闳作为西汉时期研究天文的佼佼者,在其家乡的蟠龙山中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民间观星台。又譬如太初历,落下闳在此书记录了天文方面的经验与思考过程中的总结与创新,为后人对天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落下闳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求实精神,不仅令阆中成为天文文化兴盛的地区,更为我国的天文文化发展作出诸多的贡献正因为落下宏的丰功伟绩,在两千年后,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就以其名字命名。王萌老师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的地位使得阆中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落下闳外,还有数以万计的传奇人物影响着阆中人的民俗风情,最具代表性莫过于张飞,三国时,刘备入益州后,派张飞镇守阆中,长达七年之久。虽说当时的阆中并非魏国边境,但对于当时的蜀国而言,却具备重要的军事作用张飞镇守阆中及“身后”的领地,亦是屠夫的“祖师爷”,在当地树立了有义气、豪迈奔放的形象。

其次,王萌老师从5汉唐之际、宋元之交、明末清初、民国时期和红色文化5个方面介绍了阆中是依然闪烁的昨夜星辰。阆中是春节之源,春节之乡,按照农历计时,大年三十的子夜午时进入新年,按天干地支纪年,立春之后才是新的一年。每年春节,阆中古城都会上演“春节老人”的民俗表演,老人身穿红色吉庆古装,给走在街巷的孩子发放红包。这是阆中的春节文化之一,体现出阆中人对“和美生活”的向往。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救助流亡青少年学生开办中等学校。国立四中于19383月在陕西安康成立,193910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学校全体师生迁至川北重镇阆中。在长期浴血奋战、战时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国立四中实行低标准的公费教育制度,但学生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体恤时艰、共赴国难。王萌老师说道,一次机缘巧合,阆中的一位乡绅得知国立四中学生在简陋校舍里忍饥挨饿、潜心苦读,十分感动,提出用资助换取国立四中在阆中的招生名额。这一举为阆中学子提供了一条进入高等学府的途径,这批学子在抗战以及之后的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阆中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境内长期传播。王萌老师介绍,阆中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汉顺帝时,张道陵来四川修道,侨居阆中云台观传道、炼丹,作道书24篇,创立道派,云台观成为道教第二十四治之第十七治,即下八治之首。阆中也是伊斯兰教圣地,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嘎德耶林派祖师华哲阿卜董拉西(沙特阿拉伯麦加人)来阆中传教,去世后葬于蟠龙山麓,并建巴巴寺,墓地命名“久照亭”。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常有川、陕、甘、青、宁等地的穆斯林前来朝拜。天主教、基督教分别于明、清时代传入阆中,先后在阆中建有天主堂、福音堂和仁济医院、华英小学、天道学校等。

王萌老师将阆中的历史地理文化总结为本源、天文、春节、三国、巴蜀、风水、科举、宗教、民俗和红色文化,阆中以其郡守府治的级别、两千三百年的历史、汉唐文明的幽静后院地位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独树一帜。

最后,段德忠副教授对王萌老师的精彩讲座和师生的热情参与表达了感谢,他总结道,阆中是一个非常好的研学基地,同学们可以在文化地理学、乡村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领域找到研学的素材与课题,并激励同学们在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学术天地。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从多个层面对阆中有了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实地考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撰写:余俊彦、谢燕鸿

审核:李春兰、段德忠、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