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开学典礼在闵行、普陀两校区分别举行。11812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本硕博新生满怀梦想与憧憬,共同开启追逐梦想、拥抱成长的崭新旅程。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段玉山教授作为教师代表致辞。段玉山教授分享了以陈吉余院士为代表的师大大师们的传奇故事,展示了华东师大人“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他借用地理教育的研究视角勉励同学们“用系统、全面、动态的视角看待世界”“提升考察、调查与实验能力”“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核心素养,勉励大家做到“自立、自律、自强”,一步步迈向追求卓越的目标。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段玉山教授作为教师代表致辞
段玉山教授致辞全文“求实创造 追求卓越”
亲爱的新同学、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非常荣幸今天代表华东师范大学2000多位教师,热烈欢迎我们2024级新同学!欢迎你们、祝贺你们!!
大学是人生中最绚丽、最关键的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树立远大志向,拥有美丽梦想,将所学专业作为毕生事业来奋斗,这是大学应有之义。
华东师范大学有着“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崇高大学理想,学校培养了无数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企业家。许多科学家、大师们在青年时期,就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并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与文明发展之中。
今天,在座的一部分同学应该是从浦东机场抵达上海的。你们或许并不知道,浦东机场的选址方案,正是由华东师大科学家们提出的;在浦东机场的建设中,我校“地学”院士陈吉余教授根据海岸泥沙淤积,上海海岸线每年向东推移几十米的规律,建议将原机场选址向滩涂地推移640米,这一方案为上海节约了7500亩耕地——相当于7.5个我们现在所在的普陀校区面积。
还有,目前上海2500万人口,民用水源的60%,是取自长江口青草沙水库。而青草沙水库的建设也有华东师范大学老师们的身影。位于长江口的青草沙水库面临咸水入侵的难题,我校的“地学”科学家们,通过模拟海水动态入侵时空路线模型,提出了“避咸蓄淡”的方案,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确保了水库的正常运作。
向大家介绍的这两个我校科学家的案例,几年前,我已经写进了我主编的高中《地理》课本里了。我始终认为,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提高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刚才提到的,只是作为地理学者我耳熟能详的案例,华东师大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学术泰斗,如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刘佛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国学大师吕思勉,文艺理论家徐中玉、钱谷融,哲学家冯契,等等。他们都是学术领域的先驱,是我们求学路上的灯塔。
老校长刘佛年提出,高等教育要“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统一。华东师大有大师、有一流学科,也有一流专业与教学。学校拥有多位国家级教学名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数,居全国高校第四;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居全国高校第四;有5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83门国家一流课程,等等。
“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学校每位老师都在孜孜以求、努力奉献。我也笃行不怠。我们学科点从建校至今,矢志不渝坚持做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学科点研制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第一部《中国地理》教材、创刊了第一本地理教学期刊、培养了第一个地理教育方向博士。近年来,我们团队坚持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探究导向的教学”、“学法指导的教材”、“情境导向的评价”一系列教学改革,目前改革小有成果,我们建成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编写的中学地理教材发行量数亿册。
今天,站在大学新征程的起点,主角是你们。大学是灿烂的,但也会面临挑战。回答好“学习方法”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回答好“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关系;回答好“专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都至关重要。在这里,我还是用我们学科的视角和大家做一点探讨。在国家地理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综合思维要求我们用系统、全面、动态的视角看世界;地理实践力强调提升考察、调查与实验能力;而人地协调观则要我们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享这些理念,期待对大家思考学习、实践、责任等问题有所启发。
当然,大学生活远不止这些问题,但我相信,你们一定有足够的智慧去面对。规划人生目标、学业目标、职业发展目标,“自立、自律、自强”,一步步迈向你们追求卓越的理想殿堂。
同学们,在踏上新征程之际,祝愿你们拥有梦想、追求卓越、求实创造,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时光,一定是你们一生收获幸福之花的重要阶梯!成功一定属于你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