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乡问题,感知区域发展|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2020级本科生区域规划实习圆满结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9-08浏览次数:10



区域规划实习:

2022822日至91日,我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020级本科生赴苏州、上海等地开展区域规划实习。本次实习由我院孔翔教授、胡德老师带队指导,旨在从乡村、城镇、小城市、特大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帮助学生在野外工作中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提升区域分析能力、训练综合思维,并由此培养学生主动关心地方发展、发现区域发展问题的意识,在田野工作、农事活动中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体验将专业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提升地理学科的认同感。

由乡到城|聚焦城乡问题

2022827日,实习师生结束在东山镇的野外调研工作,来到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了解苏州的城市发展历程,关注苏州在城乡发展的未来方向和目标。下午,实习师生到苏州老城区开展实地考察,在平江路、山塘街感受苏州老城的历史底蕴,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保护问题,沿途关注新老城区的对比发展现状,全面理解苏州城市的空间拓展历程。从苏州实习考察结束后返回上海,对比东山镇、张家港市和苏州市的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感受周边城市与上海的区域联系,把握不同类型区域的空间重塑机制与规划。

普陀区——苏州河上体现的上海形成发展机制

曹杨新村:

      828日,师生一行前往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胡德老师重点讲述了曹杨新村的空间重塑的过程与机制,从50年代的郊区农村地区建立起工厂,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到70年代后逐步发展成为代表上海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同时,胡老师还强调了从地图上认知区域的重要性与认知角度、思考方向,认知曹杨新村的空间区位。接下来,胡老师带领学生沿路观察曹杨新村一期工人住宅的。来到曹杨公园,胡老师与学生就曹杨新村的规划理念展开互动讨论。之后,胡德老师组织大家自由感受曹杨新村开放式社区的居住环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曹杨新村的景观保护问题,作为具有历史意义与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同学们积极展开思考与讨论。





苏州河畔:


   下午,全体师生乘车来到长风生态商务区,关注水运航道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感受滨江工业区的城市更新。胡老师讲述了该区域的工业转型过程以及着重介绍了从苏州河畔民族工业集聚区向国际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生态转型机制。之后,胡德老师带领大家沿着苏州河参观滨江景观的形成与变化。苏州十八湾,湾湾有故事。前往梦清园,了解苏州河两岸的差异所体现的不同时间城市的不同规划理念及景观差异;走进M50文化创意产业园,感受工业园区向文化园区的转变。最后,胡德老师解读了上海M50工业街坊保护与更新及其独特复杂的过程,引导同学们了解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城市价值与内生动力。

 

       

临港新片区——临海临港呈现的上海战略发展目标



综合保税区规划展示中心:领略临港新片区总体发展格局目标与区域功能布局

临江临港大上海,空港海港自由港。”830日,孔翔老师带领大家走向上海东南部——临港新片区,实习师生进一步从区域联系的视角关注处于城市边缘的远郊地带如何依托区位条件寻求发展出路。

上午,全体师生来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规划展示中心。在孔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了解了保税区的空间区位、规划布局以及发展目标。接下来,展示中心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

保税区的主要产业以及重要产业的布局,让同学们认识到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及综合功能。在此过程中,孔翔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保税区有怎样的特殊优惠政策以及如何发挥这一政策优势的。孔老师向大家阐释了保税区的概念与特点,通过对保税区的理解与认知,同学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辨析保税区与自贸区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布局与功能定位。通过对临港新片区宣传片的观看,同学们对保税区有了一定的整体认知。接下来,在孔老师与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了临港新片区的发展定位及规划布局、国际化产业体系、制度创新、特殊政策、平台优势以及“三轮驱动”大服务体系,系统地认知临港新片区的创新体系。



对临港新片区有了一定的整体认知后,同学们进一步地学习临港新片区的区域规划。上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刘总为大家介绍临港新片区规划总体情况,分别讲述了临港新片区的设立背景、发展目标、发展优势、主要任务。其中,他着重分析了临港新片区的规划亮点,即能够吸引国外优秀资源的进入。刘总建议同学们作为城乡规划的学生应当从临港的规划设计中理解规划所关注的政策与制度要素,注重规划的质量。在互动环节,李天放同学询问了智能运输平台如何查询货物信息等方面的技术问题。最后,孔老师进行了总结,提出同学们需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建议同学们更多地从理论和案例来发现临港的发展问题以及特殊优惠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

万祥镇:走进新城小镇,领悟临港主城区与周边小镇的区域联系

下午,孔老师带领大家前往万祥镇上海临港万祥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座谈学习,了解万祥镇与临港新城的建设与发展联系,同时关注临港周围其它镇域的建设问题。首先,企业负责人主要从产业开发和产城融合两方面介绍万祥镇的建设与发展模式,介绍了万祥镇的产业开发模式为“政府牵头+企业”二级商业模式,也讲述了万祥镇在乡村经济提质增效所作的努力以及与临港主城区的情感建设。在提问讨论环节,孔老师率先就万祥镇招商引资等方面咨询企业负责人,着重关注了临港新城的建设对万祥镇招商引资的影响;同时孔老师通过对比张江与临港、万祥镇在产业关联度上的差异,增强同学们对临港与万祥之间区域联系的理解。李天放同学对万祥镇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空间重塑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提问,了解到万祥镇土地近几年的规划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几位助教就城镇化中征地与人口安置问题与负责人进行交流探讨,让同学们认识到万祥镇发展综合性的产业园区与特色园区的发展模式。最后,企业负责人带领大家观看万祥镇的宣传片,总体感知万祥镇发展规划以及万祥镇与临港核心区的区域联系。

     

实习师生由临港新片区返校后于资环楼539开展野外实习调研的交流研讨会,各小组派代表交流了过去几天的调研情况,汇报小组综合性区域规划实习报告以及个人乡村调研报告的主题与思路。各组同学在交流中了解了其他小组的工作情况,吸收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随后孔老师与胡老师就同学们的汇报进行简要评述,让同学们能够进一步把握实习报告的主旨与方向。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总体发展规划以及规划理念

91日,全体师生前往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参观学习。首先,胡德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参观,同时强调参观过程中着重关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以及在不同尺度下上海的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展示馆首先介绍了上海市发展历史过程,讲述了上海特有的城市肌理以及上海独特地理自然与区位条件在塑造上海独特多元的城市空间特质上的作用。紧接着,规划展示馆从创新、人文、生态三个主要方面展示了上海近几年的创新实践。最后,胡德老师总结了规划展示馆的结构特征以及上海城市规划所体现出的规划理念,同时也指导同学们在今后的区域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不同城市区域的空间特质,根据不同特质思考规划文件中的规划理念以及发展目标、战略定位;胡老师还建议同学们应该更多关注多个城市的城市规划馆,熟练掌握多个城市的规划布局以及发展方向,从而能够有效对比其它城市在规划设计上的差异,对今后的学习都大有裨益。

至此,为期9天的区域规划实习圆满结束,本次实习通过在“长三角-大都市中心城区-大都市边缘-新县城—小城镇-村落”等不同空间尺度的野外实地调研,帮助学生对区域发展和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从美且精致的张家港到各具特色的东山小镇,从水巷天堂的苏州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同学们了解到了不同尺度下区域发展的空间特质;从东山小镇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到张家港、上海临港独特的港口工业规划考察,同学们认知到区域间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差异。每一处实习地点的选择,体现了老师对区域规划实习的综合考量,更彰显了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与村民、老师、企业负责人、规划馆的认真求学的态度,让同学们在今后学习中更加理解区域规划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各实习小组通过协作调研、朋辈交流、积极讨论,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研究兴趣和科学研究精神,增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对探索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有了更大的兴趣,提升了对地理学科的认同感。

作者|刘淋

摄影|刘淋、沈浩然

审核|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