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实习:走进宁镇扬,感知城市印象——扬州篇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8-25浏览次数:11



2022812日至13日,2020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在何丹老师和拔芊、范振杰、高雅妮、章志琼四位助教带领下来到扬州市,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城市规划实习,这是本次实习的第二站城市。同学们先后前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瘦西湖、何园及东关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扬州的历史沿革,认知扬州的城市结构,品味扬州的气质风骨。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走近世界文化遗产,探寻运河前世今生

812日上午,师生一行前往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考察,探寻运河对扬州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产生了何种影响。中国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晚期,隋代实现第一次全线贯通,元代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大运河的开凿为确保漕运安全,达到稳定政权、维持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的杰作,是我国传统水利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早在2017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做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于20216月建成开放,设展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总体定位,馆内藏品丰富,介绍详细,展示了有关大运河历史变迁、科技成就、社会作用、经济文化、保护传承等一系列内容。同学们通过参观馆内陈列、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探寻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及其在我国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是运河将扬州打造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同学们通过参观学习逐渐认识到了历史文化对城市建设及发展的重要影响。这一次博物馆之旅,全面而细致的知识体验令全体师生流连忘返,大家集合时仍不禁感叹大运河的神奇与扬州的繁荣,赞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

1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瘦西湖:“园林之盛,甲于天下”

812日下午,师生一行人来到扬州瘦西湖,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组内选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自由考察。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乾隆年间,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见此湖而忆西湖,赋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同学们徜徉在瘦西湖边,陶醉于园林美景,纷纷用相机记录下八月扬州的美丽瞬间,还有同学将瘦西湖与自己曾去过的杭州西湖或苏州园林相比较,交流讨论了山水布景、园林结构的诸多异同。高温天气下,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纷纷谈论着自己对建筑风格、园林文化的不同看法与认知。

2瘦西湖美景


何园:晚清第一园的风景与风骨

813日上午,师生一行人来到何园,探访这座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私家园林。何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又名“寄啸山庄”,其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一句,展现了主人何芷舠的清高情操与雅趣。何园园主何芷舠早年考中进士,48岁时因晚清政府昏聩无能,选择辞官来到扬州,后又于上海从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活动,其风骨气节令人赞叹。何家子孙后代延续家风、接续奋斗,为我国近现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何芷舠开明、开放的思想心态在其园林设计中亦有所体现:一是船厅,不仅外形似船,其四周地面亦以鹅卵石、瓦片铺作水波形状,营造出依水而居的意境,展现了何芷舠在扬州经商时对水的重视与依恋,这与扬州“运河城市”的特性也有一定关联;二是玉绣楼,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串楼理念,又融入了西方的建筑手法,使用日式的拉门、法式的百叶门窗和壁炉等等,兼具中西之美,展示了何芷舠中外并蓄、取其精华的开明与创意,同时也将个人性格、气质等融入建筑风格之中。

813日下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前往南河下、东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走访与调查,穿行在扬州的街道和小巷中,观察城市结构的微空间,认识运河历史、园林营造等对扬州城市风貌的深远影响。

3参观何园


中期会议:小组选题分享与指导

813日晚,各小组就实习主题的选择与实践进行了沟通交流。各组组长汇报本组选题、当前进度以及后期计划等,何老师给予了客观细致的评价,并对同学们提出的困惑做出回应。何老师鼓励同学们在调研考察期间多加思考,善于发现。既要从实际所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探寻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要在考察中通过与当地市民交流以获取有关城市的直接信息和真实现状。大家表示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将更加注重观察,发现每一座城市的独特之处,真正理解城市。

为期两天的扬州实习暂告段落,同学们告别这座运河城市,准备踏上前往南京的路途。

撰写:张馨月、梁欣宇

编辑:唐可欣

审核:高雅妮

审定:何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