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9-21日,在孔翔教授的带领下,人文地理学实习团队在唐模村进行深度调研,具身感受千年古村的“风雅”与变迁。
走进唐模:在导游和老师的指导下感受风雅唐模
19日一早,同学们首先跟随导游的脚步和讲解,了解唐模古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史。唐模,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承载着先民在聚落选址、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杰出智慧,村口的檀干园是皖南古村落水口园林的杰出代表,不仅生动诠释了徽州对“孝”文化的推崇,也是文化扩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体体现。尽管唐模的“名气”没有西递、宏村大,但也是国家AAAAA级景区,同时,村内保有相当数量的原生村民和原生建筑,可探究、可挖掘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很多,是值得“深描”的村落。
通过导游的介绍,同学们对徽州人的“水”文化意识印象深刻。在徽文化中,与“水”相关的俗语很多,典型的如,“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等。而唐模的先民还在践行孝文化的过程中,在村口建成了一座以“小西湖”著称的水口园林檀干园,以聚水、聚气、聚财。檀干园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古典园林,“水口”原为风水术中的术语概指水流出入处。古徽州人在古村落的选址与营建过程中,十分注重景观的选择。徽州地区古民居常在水口处结合地形、地貌,以山川秀发,绿林阴豁为胜地,种植风水林,筑亭、台、楼、阁、桥等,形成水口园林。这既体现了徽州人营商、耕读对美好生活向往而寄托的希望愿景,也彰显了古徽州人与自然和谐、追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意栖居的家园环境,从更深层次反映出徽州村落建筑所体现的和谐人地关系理念。至于古村里的八角亭、许氏宗祠、千年银杏树、古驿道等景观,檀干园里的清听学堂等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讲读”的要求、徽商的艰辛以及在村落选址等方面的智慧。
唐模村“小西湖”
在感知唐模古村落的形态与发展史后,孔老师在徽浮古道八角亭前百年银杏树下,在小西湖三面临水的响松亭里,引导同学们从人地关系和地方性的视角,探究了唐模村的村落特色及其形成机理。
在引导同学们互动交流唐模古村水口园林范围的过程中,孔老师强调了区位、“四层一体”等地理学概念的价值;在于同学们分享唐模古村特性的过程中,引导大家反思了唐模与西递、渔梁、柯村等村落在地理条件方面的差异,强调地处歙县盆地中部,距离歙县县城较近的区位对唐模村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他还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思考徽州先民是如何建构自己家园的这一重要问题,探究先民在聚落选址、特定宗族的繁衍以及不同宗族间关系等的可能思考及对聚落生活生产空间建设的影响。
在孔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意识到,研究一个地方首先要从地理环境的分析着手,关注当地人的生计方式选择以及基于此产生的基层社会组织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当地人的信仰追求等。由此,同学们也在唐模古村实地感受到人文地理学学习研究的魅力。
探究唐模:在向村民学习农事活动经验中感受徽州村落的人地关系
在集体调研学习后,为深入了解唐模村的人地关系、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情况,同学们于19-20日分组对唐模村居民及游客进行了走访调查。
同学们对唐模村居民进行访谈
在走访途中,同学们着重向当地村民学习了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及农事经验知识,并动手参与村民的农活实践,掌握了简单的农业技能。20日傍晚,实习团队还在唐模村口外的田地进行了现场“考核”,同学们在田间地头,对大豆、甘蔗、芋头、芝麻等农作物进行辨识,并阐述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种植养护的各项要点,汇报了接受劳动教育的初步成果。
在向村民学习生计文化的过程中,同学们还询问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过程、现状及存在问题等的看法。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唐模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同学们向当地村民学习农业技能
师生在田间地头辨识农作物
本次实习对同学们接受“五育并举”,全方位增强德智体美劳,对于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提高动手实践和独立自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孔老师鼓励同学们常学常新,常思常动,步履不停,求索不止,从专业学习中汲取人生成长的不竭动力,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砥砺前行,将科研做到祖国大地上。
反思唐模:在小组调研经验分享中为唐模旅游发展献计献策
8月19日晚,师生们吹着微微凉风,坐在农家场院里趁热打铁,分享了在唐模进行实习调研的初步收获。各小组一一发言,对于同学们提出的访谈内容、访谈技巧等方面问题,老师和助教们一一作了解答。
在访谈内容方面,老师建议同学们多问如房龄、收入等有确切指向的具象性问题,进而推论分析。针对千差万别的访谈对象,老师鼓励大家多走多问多听,扩大样本基数,为后面科研分析打下扎实的数据基础。同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调研之前要做好访谈提纲,预设访谈立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此外,师生还就唐模村土地利用类型、旅游线路设计、水环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及可能的对策。
撰稿:潘靖琳 杨宇越 周维俊 袁润
审核:孔翔
排版:徐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