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战“疫”关头,线上教与学再次成为师生们的日常模式,但卓越育人不停步,疫情下的课堂依旧充满“智慧”与“温度”。教务处公众号重启“云课经验”系列专题,将持续分享华东师大在线教学的实践和案例,希望提供有用经验,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
分享课程 |《走进长三角》
开课单位 |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授课教师 | 孔翔 教授
受疫情影响,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走进长三角》将原计划前往苏州东山实习基地的教学活动调整为以云实习的方式开展。2022年5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孔翔教授与修读本课程的40余位本科生共同依托腾讯会议平台,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开展了一场针对苏州东山的跨越时空之旅。回顾此次云实习的准备和实施过程,教学团队践行“五育并举”的理念,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合理设计教学进程、创新云实习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深度反思,在学生收获超越知识点的思维、素质训练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于润物无声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1、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精心选择视频资料
《走进长三角》课程注重基于开放视角下的地方研究理论和长三角地区的生动发展实践,在丰富的跨学科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理论课程的讲解中,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长三角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点。此次实习,旨在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环境中感受长三角地区在独特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农业农村发展特点,反思新时代优化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路径。实习选择以东山作为案例地,至少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通过有关长三角地区地理环境和早期人类文明的理论课教学,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太湖对长三角地区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东山作为太湖上的一个半岛,其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对理解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典型价值;其次,东山农业发展较好地契合了长三角地区较早开始从单纯发展种植业向发展商品农业转型的特点,洞庭商帮文化也使东山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东山是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重要的实习基地,课程负责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素材,对当地的农业农村发展也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视频资料的选取上:为增强实习的现场感,选择了一段进入东山的视频来引导学生感受乘车进入东山的真实情境;而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知东山和东山农业的发展概况,特意选取了东山镇和吴中区农业局的两段宣传片;至于有关种植、制作碧螺春的两段视频以及有关白玉枇杷的介绍视频,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农业基础知识,也是为使其直观感受农业劳动和非遗技艺的场景;有关太湖渔村以及有关东山水产养殖业转型的视频,则不仅能让学生对不熟悉的渔家生活有更直接的感受,也能让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总之,每一段视频,都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看看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学习和反思的空间,使其服务于思维训练和厚植家国情怀。
2、围绕实习主题和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进程
围绕“东山农业农村发展的特点和转型升级的路径”这一主题,本次实习确定了如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即在知识层面,了解东山镇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程,认知东山镇的农业景观和农村发展面貌,理解东山地理位置对其农业发展特点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影响;在能力层面,掌握野外景观观察的基本方法,学会评价东山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学会科学诊断东山不同村落发展的特色问题、探寻其转型发展路径;在素质层面,接受长三角地区农业知识教育,增进对农业劳动和农民的理解和感情,结合东山发展历程,深刻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地和谐相处智慧,结合太湖养殖业发展的变迁,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举措,结合对典型村落的观察,深刻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价值,在景观观察和批判性分析中,接受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训练。
由此,实习课程分四阶段逐步深入。第一阶段,让学生跟随游客的视频进入东山,然后通过东山的宣传片了解东山的发展概况;第二阶段,结合对吴中农业发展的总体认识,进一步探究东山的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尤其关注洞庭碧螺春、白玉枇杷两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知识和发展状况,并结合太湖养殖业的转型升级,理解东山作为太湖里的半岛探寻特色农业发展的智慧与优化路径;第三阶段,是走进东山的渔村、古村和现代村落,感受这个太湖半岛上独特的人地关系,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发展的可能路径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最后,是通过一段B站上的宣传片(江南文人的无穷幻想,都倾注在这座苏州东山岛上),回顾整个实习过程的收获,提升学生对于东山这个花果岛、洞庭商帮文化孕育地的认识,也由此加深对长三角地区文化发展的认识和反思。
3、重视“五育并举”,润物无声推进课程思政
作为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走进长三角》一直注重发掘课程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对于东山半岛这样蕴含丰富育人元素的实习地,在实习过程中,尤其注重践行“五育并举”的理念,让云实习不仅成为专业教育的平台,更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具体的说,着力从如下三方面,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一是引导学生领略太湖之美,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传播融入太湖治理和渔业发展转型的教学之中。太湖风光是吸引游客进入东山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太湖的水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伴随着太湖水环境的治理,东山的水产养殖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蟹农们在“蟹”甲归田的过程中,将一部分圩田通过挖沟起垄,改种枇杷等旱生作物,有的,转为改种茭白、红菱等水生作物;另一部分圩田,则通过标准化改造,通过尾水治理、达标排放,继续经营养殖业,同时,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在引导实习同学关注太湖美和太湖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提醒大家从视频中反思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强调勤劳和智慧是使“绿水”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东山的渔民正是依靠技术和勤劳的双手,才实现了太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自身经济收入提升的双赢,从而很好地践行了“两山”理论。
二是与学生共同感受东山花果岛之奇,在对东山农业的实习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视频里说,东山“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天天有鱼虾”。东山有如此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不仅得益于有利的地理环境,更离不开农民们的辛勤耕作。碧螺春多种植在半山腰,在天明前就需要上山开采,采摘完成后需要进行手工分拣,精心挑选“一芽一叶”,然后还要进行纯手工的炒制。作为非遗的碧螺春制茶技艺,需要历经杀青、揉捻、搓团、显毫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对于温度都有不同要求,需要人工掌控,在高温下,炒茶工人的艰辛可想而知。而白玉枇杷在冬季开花,需要在寒潮来临时精心呵护,避免因气温过低而造成大幅减产;而到了挂果期,还需要进行人工疏果,以保证品质。正是经历了这许多辛苦的手工劳动过程,才生产出了有品质保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三是指导学生品味东山村落特色,增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方式孕育出东山各具特色的村落形态。其中,既有传统渔村,也有陆巷、杨湾等文化底蕴厚重的传统村落,还有双湾等致力于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现代村落。通过四段视频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世代生活在船上的老人,她以船为家,面临着缺水缺电的困境,但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解到孕育洞庭商帮文化的陆巷古村,发现了历来重视耕读传家的这个古村旅游业的发展并不理想,但也由此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美感;跟随镜头漫步在杨湾古村的街巷,夹杂在一起的新老建筑引发了同学们的许多乡愁和反思;而在党组织带领下致力于依托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挖掘独特文化底蕴和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村庄多元化发展的双湾村,则引发了不少同学对乡村振兴道路的思考。
4、注重发挥实习小组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为有序推进实习教学,《走进长三角》课程分为了八个实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并成为实习教学的讨论主体。各组学生的互动交流往往碰撞出别样的火花,不少小组同学的分享超出了教师和助教的预期,也明显提升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观看了东山发展概况的视频后,赵文凯同学提出,东山农业的发展依靠水,太湖的水运交通便利了当地农产品的外运,使得东山发展起商品农业;其他同学则分别关注到了东山农业的专业化、品牌化以及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讨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路径的过程中,有同学觉得鱼塘的标准化改造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增加了农业的收入。而吴凡同学则结合亲戚的类似经历指出,标准化改造后,确实提升了产量,但产量的提升带来了价格的下降,并不能保证收入的增加。这表明,不少同学已经能够批判性地分析特定地方的发展问题,初步掌握了地方发展问题的研究方法。
课程实习教学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他们不仅由此了解了东山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现状,认知了独特地理环境对东山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更好地理解了以东山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农业劳动的不易和农民的智慧。虽然没能亲眼见到太湖的风光、触摸到地方特色的农作物、无法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交流,但是通过镜头的聚焦、小组讨论、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同学们也已真切地感受到长三角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面貌,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走进长三角”。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
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