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借助腾讯会议网络平台召开了本学期第一场“著名学者与本科生面对面”系列讲座,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为全院师生分享了对时间地理学理论与创新的思考。本次讲座由城区学院副院长孔翔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师生170余人。
柴彦威教授主要从时间地理学的形成、经典时间地理学和新时间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及时间地理学的全球传播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20世纪60年代起,伴随人文地理学研究重点的转变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在对人口迁移研究的质疑与创新中提出了时间地理学,利用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时空路径来表达个体在时空间中的活动和移动,并通过构建能力制约、组合制约和权威制约框架解释行为和时空路径的形成机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其弟子Kajsa Ellegard对哈格斯特朗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与创新,形成了新时间地理学,着重从企划和地方嵌套秩序两方面阐释空间中人类行为的过程与机理,探索时间地理学的多情景路径和实践应用。目前,时间地理学已在全球传播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实践应用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讲座结束后,学院师生与柴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探讨,针对申悦老师关于制约框架的构建、企划和地方秩序嵌套的方法论和应用的提问,柴彦威教授通过阐释新时间地理学的多情景路径和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借鉴意义进行了系统解答。对于同学们普遍关注的“时空数据获取分析方法”、“时间地理学对驻点的关注”及“疫情下的时间地理学应用”等问题,柴教授指出,收集数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一步,要主动学习掌握数据获取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实践反复运用总结;地方秩序嵌套中涉及驻点研究,但经典时间地理学对驻点的关注需要加强;疫情当下,基于路径划定时空风险区的方案正处于探索中,利用好学科相关成果服务社会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孔翔教授总结道:感谢柴教授带来的精彩演讲,学院师生受益良多。正如柴教授所说,地理学的责任使命正是服务社会和人,而时间地理学也正是基于对个体和社会的关注应运而生,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为学科贡献更多研究成果,也期待柴教授有机会来到学院与学生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文:张东
审:申悦、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