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度青年科学家(学者)国际论坛——城市与区域科学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4-11浏览次数:12



2022410日上午830,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度青年科学家(学者)国际论坛——城市与区域科学分论坛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周剑涛博士、中山大学的于漪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的周煜荣誉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的刘贇喆博士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蒋会平博士后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五位优秀青年学者在本次线上论坛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党委书记孙斌栋教授、副院长孔翔教授、副院滕堂伟教授、副院刘承良教授、党委副书记徐蓓丽老师,学院崔璨教授、蒋雪中副教授、黄丽副教授、张红副教授、孙燕铭副教授、郭琪副教授等10多位教师参与了本次论坛。

首先,孙斌栋书记主持并致辞,对各位青年才俊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并简单介绍了此次论坛组织背景和主要参会人员。随后,杜德斌院长着重介绍了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基本情况、学科基础、发展历程及愿景,殷切希望广大青年才俊加盟学院,携手共促地理学科发展,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论坛共分上下半场,论坛上半场由孔翔教授主持,包括三场报告。香港理工大学的周剑涛博士在“揭示中国移民的自我筛选机制:制度因素与经济因素”报告中,阐述了人口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与人口流动的增长速度是同步的,近十年中国所推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等经济政策,表明中国要走向一条知识驱动的新的经济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技能水平问题也就凸显出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本身就是一种筛选机制,而高技能群体与低技能群体的迁徙概率远高于中等技能群体,在中国有这样的一种呈现出来的筛选机制。

中山大学于漪博士后带来了“中国城市的社区养老研究”报告,其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社区养老与养老空间重构;二是养老护理源于社区对社区空间重构的影响和产生的作用;三是结合最近的数字化转向开展数字化地理学与智慧社区的养老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的周煜荣誉研究员在“非平稳地理时空数据分析的方法学研究以及城市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报告中,以城市空气污染为切入点,指出城市数据具有多类型、非平稳的特点,进而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作了相关介绍。在分析研究中周博士提出了针对几何形态非平稳性的空间分析新框架,完善了非平稳序列的长程相关性分析框架,首次提出了整合时间单向性的多尺度地理空间加权回归。

论坛下半场由刘承良教授主持,包括两场报告。英国牛津大学的刘贇喆博士后带来了“多元时空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报告,报告从研究背景、研究案例、总结汇报三部分展开。刘贇喆博士后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包括多源时空大数据、时空数据挖掘;接着从“点”、“线”、“面”入手分享了5个研究案例,最后对研究报告作了总结,指出多源时空大数据一方面在城市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包括个人隐私问题、数据质量问题等。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蒋会平博士后分享了“面向SDG指标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监测与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对研究背景、高分辨率全球城市不透水面制图、全球主要城市建成区数据集生产,以及中国城镇化进程监测与评估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对此做出中国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总体趋势良好,但有必要加大空间管控力度等总结与展望。

在五位优秀的青年学者进行分享后,学院教师及青年学者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学术交流。

最后,滕堂伟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高度肯定了五位青年学者的报告。本次报告体现了四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青年学者的教育与学术经历的多元性;二是学科交叉性非常明显,与地理学的学科交叉特性非常契合,是地理学发展的内在轨迹;三是青年学者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具有国际性和全球性;四是研究领域比较聚焦于数据与城市、城市地理,切合时代的特点,与学院发展规划相符,同时我们学院也将为这些研究提供坚实的平台,欢迎各位青年学者加盟。

此次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分论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青年学者报名,受邀的五位青年学者均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育背景,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优势。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充分展示了各位青年学者的优秀学术水平,而且持续扩大了学院的海内外影响力,为进一步引进优秀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持续围绕“一流学科”发展目标,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学院学科发展增添动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夯实基础。

审核:孙斌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