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4日,我院黄丽老师带领28位修读《城市经济学》和《现代都市管理》的本科同学前往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景华居委会的景华新邨和大胜胡同开展课程实习。
景华社区位于原法租界内,始建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100年来与这座城市一同成长,承载着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人、事、物的变迁。此次实习,黄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这两处历经岁月洗礼依旧荣光焕发的城市社区,通过零距离观察对比,使同学们从微观尺度的城市生活空间理解城市发展,从鲜活的人与物中捕捉城市生活和文化的流动与交融。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景华新邨坐落于洋房云集、名人汇聚的巨鹿路上。就如这条海派情调的巨鹿路,景华新邨延续了上海文艺又市井的复合气质。
此次实习受到了景华社区管理部门的热情欢迎。在景华居委会书记张寒韵的精心安排下,社区主任丁小明和社区干部蔡笑宇两位老师将同学们迎入小区,对着社区内的一幢幢建筑,如数家珍、生动有趣地向同学们讲述了景华社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社区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民国26年(1937年),地产大亨周湘云在自己的周家花园内划出南面一部分地块建造住宅,因风景秀丽,故名“景华”。如今,这里的许多老建筑被改建成了企事业机构,原先的刘吉生住宅,今为上海作家协会;著名的《萌芽》和《收获》杂志社就在社区大院里面;这里还有老年报社、路灯管理处的办公处所,说起来也都是满满的历史。有趣的是,景华新邨还是上海籍影星黄奕出生成长的地方。
第二站 大胜胡同
实习的第二站,是景华社区的近邻——大胜胡同。大胜胡同是上海一处著名的大型新式里弄住宅群,是以“胡同”命名的为数不多的沪上名居,因其环境幽雅,闹中取静,早年吸引了不少在上海的北方籍居民在此处买房居住。
大胜胡同原是1911年天主教会的普爱堂投资经营的产业之一,因其建造者神父德拉蒙德来自北京,故将此地命名为胡同。其实,整个胡同的建筑风格与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风格迥异,它的结构属于法式新式里弄住宅,造型别致,装饰细腻,建筑风格既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又糅合了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这里不仅有蔡元培故居,数学家杨武之(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父亲),而杨振宁先生的胞弟至今仍居住于此处。
丁主任和蔡老师还向同学们分享了作为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尤其是社区“扶老”的责任与细节。上海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大都市,位于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的核心地段,景华社区老龄人口占到社区总人口的40%之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亦均在对老龄居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守护。
听完丁主任的分享,同学们都感慨颇深,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看起来细微,却颇为重要,他们是城市社会的建设者与实践者。唯有社区基层工作者的辛勤奉献,能使城市中的每一位个体都体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大上海”全球城市愿景进一步稳步扎根!
景华新邨与大胜胡同两处历史街区,承载着上海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现代社区细致的管理服务,无不体现着“东西合璧,南北交融”的上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彰显着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冬日暖阳穿过泛黄的梧桐洒落在历史的街巷中,令我们实习的同学一行穿过历史的街巷透视到上海的过去与现在。满载故事、满载实践,在多元交融的城市氛围中,结束了此次实习。
图:徐婉晴
文:朱雯美
校:张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