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芬论坛|华东师范大学第七届春芬论坛于办公楼小礼堂圆满落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1-23浏览次数:163


20211121日下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在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小礼堂举办第七届春芬研究生论坛。出席本次活动的嘉春分论坛宾有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孙斌栋教授,副书记徐蓓丽老师,副院长滕堂伟教授和副院长刘承良教授。

论坛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蓓丽主持,学院副院长刘承良教授致辞并宣读获奖名单,由孙斌栋教授和滕堂伟教授颁奖,此次评奖共产生十名获奖者,其中一等奖4名,分别是王涛、胡森林、黄晓东、焦美琪;二等奖6名,分别是陈品宇、夏启繁、颜子明、袁超、彭珏、朱怡帆。

10名获奖代表在线上和线下分别做了优秀成果展示汇报。

2019级博士生王涛从“事件—关系”视角,系统分析了全球跨境水冲突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国际河流跨境水冲突以水文干预和资源权属型的低强度冲突事件为主,“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相对集中”的总体不均衡格局基本锁定,国家间跨境水冲突关系趋于普遍化、复杂化和网络化。

2018级博士生颜子明探讨了跨境水合作时空演变及其生成机制与合作类型。他认为东西方阵营在冷战时代主导了全球水合作,后冷战时代的热点合作广泛产生在非洲、东欧地区和亚洲水塔周边地区,国家行为体、区域合作关系和国际合作体系三个层次综合影响水合作关系的生成,强制型、功利型、规范型和意识形态型水合作是四种主要跨境水合作类型。

2018级博士生胡森林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阐述了技术创新对区域绿色发展的作用。他认为技术创新在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和阈值效应。

2019级博士生黄晓东刻画了全球跨境并购网络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并探讨及其形成机制,他认为全球跨境并购网络的重心东移,中国是亚太地区影响力上升的首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地理的整体格局正在或即将出现系统性重构。

2017级博士生焦美琪基于“一带一路”视角,探讨城市技术合作网络演化特征及其演化动力机制。发现中国城市逐渐占据网络的核心层级,来自同一国家的城市在选择外部合作伙伴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018级博士生陈品宇通过考察布里顿的著作和相关引用分析,认为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是对长期以来逻辑实证主义主导着旅游地理学发展的一种超越,布里顿的思想观点对当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也具有启示意义。

2021级博士生夏启繁探讨了全球降水变化对跨境水政治的影响,发现降水量的大小对水冲突的负反馈和降水波动对水政治的正反馈效应。并强调为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水危机,各国应当加强水资源合作,改善相对资源禀赋。

2017级博士生袁超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乡村旅游中非正规导游呈现的影响因素。他指出村民从事非正规导游是外部促动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村民参与到旅游非正规部门的被动性与妥协性。

2019级硕士生彭珏关注目前新现象直播带货,对中国带货主播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探析了影响带货主播的地理因子。研究为揭示粉丝经济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详实的实证案例,为地方政府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8级本科生朱怡帆聚焦共享住宿,研究发现上海市共享住宿空间分布与都市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其空间集聚的产生是主体游客的行为决策与客体房源的区位条件之间供需作用的结果。


学院副院长滕堂伟教授对每位报告予以精彩点评。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规范性,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同学们日后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最后,刘承良教授做了总结,认为本次论坛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选题有新意,聚焦新现象,如直播带货,共享经济,非正规经济和水政治等;二是运用新方法,如网络科学、空间计量、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三是呈现新视角,实现了从水治理到水政治地理,从物质空间到政治文化批判,从绿地投资到跨国并购等研究议题的突破。同时,也提出了有待改进和加强的方面:一是以定量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不足,有待融合两种研究方法;二是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缺乏,有待扎根中国实践开展理论创新;三是以应用新方法为主,方法改进不够,有待发展新方法和模型;四是以现状刻画为主,未来预测模拟缺乏,有待开展政策模拟和启示研究。




撰稿:王帮娟

供图:刘通

审核:刘承良、李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