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7日,修读《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本科生33人在任课教师蒋雪中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杭州湾海岸、临港滴水湖、洋山港等地开展野外实习。上海地处河海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建港优势,而上海市政府也围绕港口展开了诸多建设,打造了上海独特的港口风景线和文化。本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从自然地理角度观察了奉贤渔人码头的潮汐潮流、滩涂植被、滴水湖畔的新城建设、洋山港的建设过程等。这次自然地理实习旨在从身边环境入手,培养同学们认识不同地理要素,并培养系统思维和发展目光。
第一站——奉贤渔人码头——杭州湾北岸
蒋雪中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海堤、丁坝等对潮流、海浪的阻挡作用,从专业角度为同学们解释了潮水的涨落以及上海淤泥质海岸的特点。渔人码头有石碑上书“盛世修塘”,蒋老师解释道:修塘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只有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进行工程建设。
第二站——滴水湖与临港新城
滴水湖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湖,相当于一个西湖大小,湖面呈圆形,直径2600米,总面积556万平方米。滴水湖平均水深3.7米,最深处6.2米,处于常水位+2.7米时,湖泊水容量约为1620万立方米。滴水湖完全是在滩涂上开挖出来的,开挖土方1780万方。为了建设生态城市,上海市政府在滴水湖畔规划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打造了风景优美、富有特色的滴水湖畔,成为上海的人们周末放松的好去处,且在附近规划了临港新城,作为洋山深水港的陆基配套。
第三站——洋山港
午后,大家到了小洋山岛。蒋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洋山港的区位和承担的任务:洋山港是距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得益于洋山深水港的规划建设和多年发展,国际班轮航线遍及全球各主要航区,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成为国之重器,上海的名片。
由于疫情防控和观景点设施老化问题,小岩礁和石龙观景台暂停对外开放,同学们只能在集装箱堆场外侧远观,在车上对各期码头有个整体认识,其中最新的四期智能港区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返程路上蒋老师对本次实习进行了总结,同学们在实地考察中也对自然地理学科以及上海的海岸、临港新城、洋山深水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获良多。
图文:徐冉
审核:蒋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