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实习中多尺度理解全球化下的地方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0-18浏览次数:54





1013日下午,学校通识核心课全球化与地方发展在主讲教师孔翔老师的组织下,赴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进行课程实习。临港新片区是中国离海最近的地方,作为中国第一个“保税港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内唯一“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最前沿地区;我国古代海上航线的开辟建立了面向世界的发展格局,较早地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因此,此次实习的目的在于从地方尺度和国家尺度了解临港新片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航海事业发展在中国参与全球化中的重要价值,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全球化与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关系。

在临港新片区的地标——晶体科技中心,张栋经理向大家介绍了临港新片区发展历程、定位和目标、功能和布局临港新片区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国际上同类地区运输条件最完善的近二十年的发展集聚了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目前以建设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在岸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等为目标,打造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以及开放创新、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更紧密地参与全球化发展。

孔翔老师画龙点睛式地指出,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东海时代”发展的关键区,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示范点、制度创新的试验区临港定位于“创新创业首选地,新城建设示范区,人民城市样板间”,清晰地体现国际创新协同和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通过在投资经营、资金流动、货物自由进出、运输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国际竞争力税收制度、风险管控制度等方面一系列创新举措吸引全球优质要素集聚,以创新发展快速提升我国在全球化竞争力的地位。

结束了晶体科技中心的学习,来到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一路跟着解说员,同学们了解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历史上航线开辟对于我国建立对外联系的重要意义。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对于我国开拓海外贸易、建立对外发展格局具有积极意义。同学们也领略到古人精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对于开辟航海事业的价值,更加体会到当代航海事业发展对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意义,深化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向海经济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等重要战略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实习紧凑而充实,同学们虽然身体略感疲惫,但实习收获更为充实从课堂理论实践认知与问题反思,多尺度、多视角地理解全球化地方发展关系,激发了同学们关注课程前沿问题研讨实践问题的兴趣,增强了对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的理解,也增进了对国家和地方的情感认同。



图:胡泽鹏  文:代燕

审核: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