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学术面对面|博士研究生李昶嵘、代燕、张潇作报告,曹贤忠副教授点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10-19浏览次数:29


2022929日上午9点,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组织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学术面对面”活动,共邀请三位研究生做学术报告。其中,李昶嵘作题为《活态遗产保护: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路径》报告,代燕作题为《民俗旅游区邻里关系对旅游发展的响应与影响研究》报告,张潇作题为《中国高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与《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格局刻画与多情景模拟》的报告,我院曹贤忠副教授受邀评议。

李昶嵘汇报的主题为《活态遗产保护: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路径》,他以湖南张谷英村为例,从社区联系、文化表达和社区维护三个维度分析了村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征在旅游开发不同阶段的变迁,探究了家文化内涵如何在遗产和社区形成连续性。他认为以家文化联结为主的社会关系、以群体认同的作用机制表现在张谷英村的遗产保护中,村民形成了较强的家族凝聚力,以此促进了遗产地活态遗产保护的产生与持续发展。

李昶嵘的汇报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探讨。李昶嵘就旅游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座的同学展开讨论。他提出,在短期内,旅游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地区的经济水平;长期内,可能会对地区发展,尤其是民俗的传承和环境的保护,带来一定困难。曹贤忠老师也肯定了此次汇报。曹老师提出,文化地理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分支,传承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精神。在选题上,选取张谷英村作为研究地是很符合研究主题的。最后,曹老师提醒在座的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要多与已有研究对话,在案例的基础上寻找理论的共性。

代燕在报告《民俗旅游区邻里关系对旅游发展的响应与影响研究》中以新疆伊犁喀赞其老城民俗旅游区为案例地,借鉴情感团结理论思想,采用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旅游开发以来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邻里关系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她在研究中发现:旅游开发以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邻里关系的亲密度明显降低,“人情味”淡化;传统邻里关系逐渐转变为更为紧密的现代邻里关系,建立基础表现为“经济利益+血缘关系+地缘关系(邻居)”复合的特征;居民的地方认同和经济共同体意识增强。总体上,居民的人际关系呈现“局部增强,总体弱化”的格局,新的邻里关系还需要关注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培育共同的邻里文化,提升地方认同层次,增强邻里关系的凝聚力,更好地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也引起了在场师生的热议。首先,代燕和大家分享了在新疆开展调研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事项。随后,在场师生就新疆特有的“混合社区”政策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张潇则从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出发,借助权重线性组合模型多维构建中国高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系统阐释中国四大高原生态旅游潜力特征及分布规律。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他得出如下结果:四大高原分维度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旅游基础设施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特征是制约四大高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的主要矛盾;四大高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总体较高,潜力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变化趋势;云贵高原软/硬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均为四大高原之首,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兼具软/硬生态旅游高潜力区域,青藏高原硬性生态旅游适宜区面积最为广阔。

在《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格局刻画与多情景模拟报告中,张潇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模型,借助GIS等手段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980—2020年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法多情景模拟2035年的土地利用冲突格局。

在本研究中,他得出如下结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且在高速城镇化和城市无序蔓延等因素作用下,人地关系趋于不协调发展,土地利用冲突程度逐年加剧;受人口迁徙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影响,土地利用冲突的热点区域由乡村空间转移至了城市空间;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耕地是各利益主体争夺的核心区域,也是权衡土地利用冲突的“关键地带”;可持续发展情景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方面的用地需求,是缓和土地利用冲突的一种合理选择。

在活动最后,曹贤忠老师充分肯定了四项研究,并向三位报告人提出共性建议:(1)应当重视对研究现象的背后原因与机理的分析;(2)应当重视引用本学科权威期刊或前沿学者的文献;(3)应当重视与已有研究的比较分析,凸显本研究的独特贡献。

时常反复的疫情并没有磨灭同学们参与学术活动的热情,各位参会的研究生、本科生在本次学术面对面活动中积极与老师、报告人交流,并期待着下次活动的到来。

撰稿人:杨云佳、闻静

审核:曹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