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求索不止:我院2020级本科生人文地理实习圆满结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16浏览次数:134


202177日至713日,我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020级本科生前往安徽省开展人文地理实习。本次实习由我院孔翔教授、光华书院辅导员张子怡带队指导,在徽州传统村落开展现场教学和小组课题研究,聚焦徽州传统村落的人地关系、旅游活动中的传统村落商品化以及徽州村落之间的关系等三方面问题,加深学生对人文地理学一横一纵分析框架的认识,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77日午后,实习师生在潜口民宅了解徽州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自身特点。通过参观明代和清代不同时期的徽州建筑,同学们了解以牌坊、民居为特色的徽州文化,对徽州建筑有了初步的认识。

之后进入本次实习的主要基地——唐模古村落。在唐模,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徽州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参观八角亭、檀干香、小西湖等著名景点,体会以水口园林为特色的唐模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建立地理学视角下对古村落的感知。

78日早晨,实习师生到达姚邦根创办的“徽州活字印刷”展示馆,500多件活字印刷老物件展示出先民智慧的结晶,再现了徽州文化的根基。

当日中午,全体师生前往渔梁村,进一步参观徽州古村落,了解村落内部的规划特色及建筑结构,先后观察重要的标志性地点——紫阳桥、渔梁坝。从渔梁村这“徽商之源”,体会明清时期徽商先民的智慧与思想。渔梁整体格局保存完整,渔梁坝和水运码头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如今,渔梁村蜿蜒的青石街巷、孤寂的粉墙黛瓦,两边鳞次栉比的老宅,都印证着这座水运商埠昔日之繁华。

下午,同学们步行前往徽州古城。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孔翔教授将人文地理学知识与博物馆丰富的史料紧密结合,化单一的文史资料为鲜活的知识,在博物馆里展开了一堂生动的人文地理课,带领同学们以专业的角度看待徽州建筑、艺术、文化、徽商和徽匠等等,学思悟践,知行合一。

在屯溪老街,同学们感受古老建筑与现代商业的碰撞。行走在古街道中,体会商品化与古村落的相互联系。

79日,同学们分为五个组,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唐模村落调研,围绕村落的人地关系、商品化问题和村落区际关系展开走访调查。通过与村民交流,提升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710日实习师生到达西递古村落,在导游带领下参观古村落古民居。西递古村落的整体布局、环境建筑风格等方面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徽派建筑错落有致,色调朴素典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往返途中,在孔翔教授指导下,同学们观察沿途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地理人思维。

711日早,全体师生到达灵山村,感受灵山村依山傍水而居的村落格局,体会和谐的人地关系。

随后前往棠樾村,品味徽州文化的一大特色——牌坊、祠堂。师生聆听七个牌坊八个故事,游览庄重与典雅并存的祠堂,深刻体会徽州文化的忠孝节义。之后到鲍家花园欣赏盆栽之景,园林之美,以美育人。

712日各小组继续开展调研工作,在唐模、坤沙、棠樾及周边地区走访调查,延伸并完善课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知行结合。

713日返程路上,同学们进行了长距离道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的观察,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镇到大都市,土地利用类型呈现规律性变化,同学们学会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

本次人文地理实习,通过 “道路-村落-博物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野外调研,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以儒商文化为代表的徽州文化。实习过程中,通过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讲练结合,学生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增强对人文地理这门学科的认识。同时,各实习小组相互交流、互帮互助,既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本次实习对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提高动手实践和独立自主能力有重要作用。希望同学们能常学常新,常思常动,步履不停,求索不止。从专业学习中汲取人生成长的不竭动力,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砥砺前行。


撰稿 普红杉
素材 李昶嵘 袁尔泰 赵贺楠 王青松 梁欣宇 等

审核 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