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9日,在我院孔翔教授的带领下,人文地理学课程2020级本科生赴上海市区开展野外实习。本次实习是人文地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现场实习考察的方式帮助学生切身体验和了解上海城市空间扩张和景观变迁的进程,以加深学生对文化景观和城市发展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初步掌握进行城市景观野外观察的方法,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次实习以上海城市发展为主线,共分为实地景观观察和展馆游览两部分。
上午,师生主要沿“打浦桥、田子坊、日月光广场——思南公馆、周公馆、复兴公园”的路线进行城市景观的观察。典型城市景观的形成、演变是上海城市空间发展历史的缩影,本次实习将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观察相结合,以“点线面”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解读。
“点”的观察主要针对某一实习点进行景观的意义解读,如学生通过观察日月光广场消费景观的塑造,了解其服务群体的主体特征,关注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地方营造是如何吸引目标消费者的;观察田子坊中居民、商家和艺术家等不同主体在其空间利用上的差异及其可能构成的社会关系;关注复兴公园这一公共空间的景观如何蕴含着人们对审美观念的诉求等。
“线”的观察主要是沿着特定的街道观察其景观特点和变化,如师生沿着思南路步行,观察了沿路建筑、绿化和基础设施的景观特点,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沿着重庆中路观察上海“南北向”高架的空间布局特点,了解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面”的观察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多个实习点建构起更立体的时空概念,如在打浦桥,将近代法租界的边界叠加到现代城市景观中,从而分析徐家汇路两侧景观对比的原因;以多尺度的思维关注田子坊所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田子坊从艺术空间变成休闲娱乐公园的外部动力。学生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观察和意义解读,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其中,深入挖掘景观背后所蕴含的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
下午,实习师生赴上海历史博物馆进一步了解上海城市发展历史。展馆主要分为“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两部分,同学们利用电子导览聆听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孔老师也结合人文地理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讲解。
“古代上海”主要展现了采集狩猎到农耕文明时期的上海发展史,孔老师结合人地关系理论和经济活动起源等知识,分析了古代上海的发展反映了人类需求的变化,推动着改造自然环境、寻求更美好的生活的人地关系变迁过程,这一过程也较好地体现了农业“驯化”的发展逻辑;同时,“上海”、“沪”等地名景观也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折射出了特定时期的人地关系特点。
“近代上海”详细展现了上海革命史和近代上海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许多红色印迹仍能体现在当代城市空间中,如新天地、外滩等,孔老师认为在这些特定的景观能感受到上海的革命精神,蕴含着百年党史的伟大意义,同学们由此备受鼓舞,也提升了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和未来期待。
通过本次实习,同学们认为从地理学视角重新理解上海这座城市,初步学会基于典型城市景观的功能、意义变迁解读上海中心城区的空间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进而将空间的变化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不仅能由此感受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之美、坚定了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感,也进一步促进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撰稿:林铭亮
摄影:刘晓艺
审核: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