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0日,由我校主办的人文地理类课程思政研讨会在闵行校区成功举行。此次活动由学校教务处、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全国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办,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协办,旨在依托数字课程资源推进高校人文地理类课程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发挥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家园的学问”在立德树人和国情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所高校和上海市29所中学的教师齐聚樱桃河畔,参与了此次国内最早组织的跨省区、跨学段地理类课程思政研讨会,共商地理类课程更好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有效路径。
开幕:领航高校、数字课程合力服务课程思政
大会开幕式由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主持,教务处处长孟钟捷教授致欢迎辞。高教社地学环境分社社长陈正雄简要介绍了高教社在创新出版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历程以及我校人文地理学等数字课程的出版情况,并为人文地理学数字课程的编者颁发了出版证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立旻教授为与会代表分享了我校自主编写的《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歙萍介绍了上海市课程思政改革情况,充分肯定了我校课程思政教改成果对全国课程思政标准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历来重视思政教育与未来教师培养,近两年先后入选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示范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出版全国首本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在推进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本次研讨会不仅拉开了我校系列跨校课程思政研讨活动的序幕,也为全国同仁提供了跨校、跨区域、跨学段深入交流的有益平台。
报告:跨校、跨学段多元主体共商课程思政
大会报告环节由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孙斌栋教授主持。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着重从空间结构刻画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等三个维度,探讨了地理教师如何通过拟合建模为学生讲授主体性表现。“世界经济地理”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我校杜德斌教授结合对学院与学科、人才培育理念与目标、面向新时代的课程体系创新三方面概括了如何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智库人才与实践应用人才并创新《世界地理》教材研究。“中国地理”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苏筠教授主要从课程思政的设计理念以及思政融入方式与过程两方面介绍了北京师大“中国地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人文地理学”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我校孔翔教授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华东师大的人文地理学课程依托数字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以助力课程思政改革和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闵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特级教师何美龙则主要基于地理特有的德育内涵,强调地理素养是公民的必备素养,并为发掘中学地理学科的特有育人价值提出了若干有益的策略思路。交流环节,中科院王姣娥研究员等与大会报告人围绕课程思政设计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研讨:地理人群策群力研讨课程思政
下午的研讨活动主要以课程为单位,在三个分会场同时进行。24位同学段的教师进行了主题发言,各个分会场还分别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的自由研讨。人文地理学课程分会场由湖南师范大学周国华教授与我校孔翔教授主持,江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钟业喜教授等围绕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成效进行了主题分享,与会者还重点围绕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战略联盟建设、人文地理学科的社会角色、高考命题的窘境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地理课程分会场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娇娥研究员和我校王列辉教授主持,广州大学李文翎教授等围绕“中国地理课程的培根铸魂”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与会教师还围绕课程设计、课程思政改革实效的优化路径等进行了热烈研讨。世界地理课程分会场由天津师范大学孟广文教授和我校刘承良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王丰龙研究员等从不同视角阐释了世界地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独特优势与切入要点,并围绕世界地理教材编写、中学地理教育如何与大学地理教学接轨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助于我国高校人文地理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和中学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形成合力,同时,也展现了我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数字课程建设以及教研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成果,并为相关课程建设教学研讨联盟创造了条件。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感谢华东师大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搭建高水平的合作研讨平台,未来,还希望能继续深化跨校、跨区域和跨学段的研讨活动,真正使课程思政改革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课程建设和立德树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