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育人导向的科研能力提升类课程研讨”线上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2-22浏览次数:132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卓越研讨工作方案》和学院相关实施方案的要求,2021210日下午在线上举办了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课程卓越系列研讨活动之“卓越育人导向的科研能力提升类课程建设”主题研讨会,“人文地理学文献搜索和阅读方法”、“研究设计与写作”、“人文地理学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团队及校内外教师学生30多人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本场研讨会由申悦副教授主持,首先介绍了此次研讨会上三门课程的关联性,提出希望会议将三门课程的衔接性做出相关探讨,并通过对标四个思维和卓越育人探讨课程建设的改革方向。随后,杨浩然副教授、司月芳副教授和张维阳副教授分别基于学校对前沿发展的要求,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经验以及对课程建设的反思。

杨浩然副教授从课程特色、教学目标、考核形式等方面,介绍了“研究设计与写作”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并通过梳理课程教学大纲,对标学校卓越育人要求,指出课程是如何吻合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育人方向,并讨论了课程进一步需要建设的方向。他还提出,可以依据授课老师自身多年的国内外科研经验,通过引用大量经典案例分析,从而调动同学对于科研和创新的兴趣与热情,并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循序渐进提高同学的科研能力。

司月芳副教授介绍了“人文地理学文献搜索与阅读方法”课程的开课缘由、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具体安排等内容。她首先指出当前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没有放到学科背景下去理解、人文地理学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特点等因素,所以应该设计适应本科学生的文献搜索和阅读指南这样的课程,期望通过一二课堂联动融合的方法支撑和能力提升。接着,从问题导向、方法导向和学科导向、历史导向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课程的教学重点与特色。同时,她也对课程进行了反思,指出应当注意个性化和差异化培养,注意和另外两门课程的关联性等问题。

张维阳副教授立足于强化技能培养、助力学生科研训练的定位,对“人文地理学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进行了介绍与反思。他首先介绍了课程的开设必要性及课程目标,并对课程大纲进行了解读和分享。然后,介绍课程如何结合实践式教学、探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多角度地教授知识。最后,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反思,指出课程应当服务于学生完整研究体验的最后一程:从“教”转变为“学”,以学生的能力达成为中心;并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注重“学生知识获得感”的评价。

综合三门课程主讲教师的介绍与分享,与会教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要围绕课程的开设目的与目标、如何对三门课程进行协调、联动与调整、明确课程未来的助力研究导向等方面进行了更深的交流。讨论中,与会老师一致认为,三门课程还有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空间,并且应当对三门课程的定位、内容设计、考核等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与研究。

城区学院副院长孔翔教授也参与了本次研讨会,会议过程中不仅积极回应主讲教师的各类问题,而且对三门课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与意见。一方面。他对课程的主讲教师能力以及工作热情提出了肯定,另一方面,他也根据“以思维训练为导向、以前沿为导向”的目标指出三门课程现有存在的不足,强调了开设课程的目标以及要求等。孔翔教授的指导意见,简明扼要地引出了研讨会所需关注的关键性探讨问题,更加明晰了此次研讨会的意义,为三门课程的未来建设指出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撰稿人:唐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