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卓越研讨工作方案》和学院相关实施方案的要求,2021年2月9日上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课程卓越系列研讨活动之“技能与能力培养的城市类卓越课程建设”主题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区域科学导论”、“城市交通地理”、“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课程”、“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社会地理学”、“全球城市导论”、“城市网络科学”、“中国城乡问题观察”、“城市中国”、“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课程团队及校内外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何丹副教授主持,何丹副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研讨活动的内容主题与背景;随后,孙斌栋教授、汪明峰教授、包晓雯老师、姜允芳副教授、何丹副教授、申悦副教授、姜炎鹏研究员、张维阳副教授和张婷麟老师分别对标课程卓越相关文件与方案的研讨要求和课程教学活动实践,分享了对课程建设的反思与课程改革优化的思路和方案。
孙斌栋教授主要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三方面出发,分享了“区域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他强调,作为低年级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重点在于构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前沿性,通过思维训练、研究导向、智能教育个性化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并通过课程和作业使学生有完整的科研体验,锻炼其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另外,针对“城市交通地理”更偏向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一特点,他谈到本课程将通过加入国内外顶级期刊前沿论文的讲解等方式进行课程改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调研能力、对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最后,他提出课程内容的质量并不意味着高强度的课时与知识堆砌,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推动课程质量与效率的共同提升。
汪明峰教授结合城市地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认为“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定位为社会学科,因此可以更多地借鉴社会科学的教学方法,而非局限于理科思维。他从思维训练、前沿发展、研究导向和智能教育融入四个方面分享了课程的改革思路,并提出教材与不断发展的现有研究之间差距;最后强调了教学内容更新、思政教育、教学团队培养、课程作业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与其他城市类课程合作分工等关键点。
包晓雯老师结合住建部和国土空间规划对专业的要求,基于“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名称应与课程内容更加匹配,如何呈现规划的综合性plus成长性,如何升级课程的核心知识等关键问题,提出城乡规划工作的核心不再是土地利用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资源使用行为的政策性规范”。关于之后的课程教学方式,她认为仍需坚持混合式教学,理论部分可以尝试“阅读经典”的读书会形式,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姜允芳副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城市规划实务”课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学生反馈探讨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对接,如何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解决规范化和创新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学分、课时、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基础原理性考试等问题,并提出应适当增加学时,从而不仅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对城市空间发展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思政性,同时也能平衡学生对学分和能力培养的需求。关于“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课程”,她还提出这门课程更注重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技术理性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何丹副教授总结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的核心知识点,认为教学难点在于法规冗杂枯燥,法规间关系与法规实操过程复杂,并就此提出“请进来”,“走出去”,“讲故事”,并强调无论什么方法,知识点的讲解都是万事之本,同时辅以实践教学与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技巧方法,都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关于“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他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设计思维局限和综合性交通规划能力两个教学难点,并提出讲好案例,走出课堂与加强自主设计和规划能力三个解决问题的方向。
申悦副教授针对“社会地理学”课程特点,提出案例教学、课堂研讨与研究式教学三类教学手段,强调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并指出可通过结合经典案例和社会热点,组织学生针对特定社会空间问题进行研讨、自主选题调研等,来对标四个思维训练,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并鼓励学生开展实地调研,强化自主研究。
姜炎鹏研究员介绍了“全球城市导论”的课程目的与任务聚焦为提升学生应用课程所学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我国城市发展相关论述的认识水平。应通过双语课堂、专家讲座和案例研讨、多学科(领域)交叉与角色互换实现课堂的国际化、链条化、多元化与翻转化四个主要改革方向,并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思维与态度培养。最后结合学生评教反馈,探讨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学生倾向的问题。
张维阳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城市网络科学”课程如何对标立足前沿、思维训练与产出导向等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反馈对课程进行教学反思,认为应该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与教学方式,同时突出教学的前沿性与系统性,全面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关于“中国城乡问题观察”课程,他立足于思维导向与国情民情的课程定位阐述了开设课程的必要性,并根据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强调了课程对思维导向的培养。最后进行了教学反思,提出应打通第一与第二课堂,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程的改造。
张婷麟老师分享了“城市中国”课程的教学方式,并将课程大纲与课程目标逐一对标,强调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思维训练的培养,学生本专业与课程的联系,进行跨学科发展的思考。最后,张老师进行了课程教学反思,强调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与思维训练的培养与强化,同时提出了将世界城市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更好结合的课程内容改善方向。关于“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课程,张老师介绍了开设课程的缘由,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并逐一对标了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
综合九门课程主讲教师的介绍与分享,与会教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围绕课程的教学方式,未来的研究导向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提出应建立城市课程群体系,实现内部和对外的更高效的交流,并强调了需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希望能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更加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推动专业和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撰稿人:钱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