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向下的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线上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2-10浏览次数:146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课程卓越研讨工作方案》和学院相关实施方案的要求,202128日晚,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课程卓越系列研讨活动之“思维导向下的通识核心课程建设”主题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老师、“城市金融地理”和“全球化与地方发展”课程教学团队全体成员以及部分校外教师近20人全程参与了研讨活动。

副院长孔翔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研讨活动的主旨;随后,姜炎鹏研究员和孔翔教授分别对标课程卓越的研讨要求和课程教学活动实践,分别分享了两门课程的建设经验、教学反思和改进思路。

姜老师主要从课程目标与任务制定、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模块与大纲设计和参考文献选用四个部分分享了“城市金融地理”的教学经验。他强调,本课程通过案例分享、实地调研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师生、朋辈间的交流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他同时结合课程评教数据,探讨了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计划未来着力协调提升课程“两性一度”与学生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之间寻找平衡点,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培养与课程质量提升的融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孔老师主要分享了“全球化与地方发展”课程的已有建设基础、对标卓越课程建设要求的反思情况以及课程改进思路。他认为,本课程一直基于通识课跨学科学习研究的特色要求,以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思考兴趣和研究意识为出发点,注重对全球化概念和内涵等的阐释,以增进逻辑思维;注重对全球化与逆全球化问题等的探讨,以增进批判性思维;注重对地方发展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以体现对前沿实践问题的关注,并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程结合过程性考核,引导学生从文献阅读、方案设计、实地调研、成果展示到报告撰写,全面体验了课题研究经历,但以往对形象思维的训练重视不够,为适应通识课特点,还需优化研究课题的指导方式。未来,课程要以增进学生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理解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研判为目标,强化思维训练,并通过引导学生构建对全球格局动态演变的地理想象来强化形象思维的教学。同时,课程团队还将继续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前沿发展需求,在过程性考核中践行研究导向要求,在混合式教学中融入智能教育,以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结合两位课程负责人的主题分享,与会教师围绕如何体现思维导向,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教师教学评价改革杜绝“水课”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两门课程的建设基础很好,教学效果也不错,对标课程卓越要求的反思也比较深刻,改进思路切实可行。针对学生不希望通识课学习任务过重与思维教育之间的矛盾等,与会者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两门课程中的教学难点、重点问题,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谭红岩副处长全程参与了此次研讨活动,并多次应邀解答了与会者的问题。在点评课程和活动的过程中,她充分肯定了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开展系列研讨活动的方式和成效,认为研讨活动组织充分、交流深入。她同时表示,学校一直重视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在课程评价体系优化和学风建设等方面会提供更多的保障,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图文:李昶嵘

审核:孔翔

编辑: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