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8日晚上19:00,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举办线上研究生“学术面对面”活动,有四位同学作出学术报告。其中,19级博士研究生郑涛同学作题为《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地价影响研究》的报告,19级博士研究生吴思栩同学作题为《分散还是集聚:互联网对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分布的动态影响研究》的报告,19级博士研究生王强同学作题为《人力资本的空间迁移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高校毕业生为例》的报告,19级博士研究生张英浩同学作题为《新零售背景下连锁店区位选择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和《中国直播电商发展的空间差异与影响机理研究》的报告,张维阳老师和张婷麟老师受邀评议。
郑涛同学基于2008年和2013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微观土地出让数据,对城市多中心发展能否有效抑制地价的问题进行验证。结果发现:(1)多中心空间结构能有效抑制城市过高地价,但会显著提升城市低段地价和城市整体平均地价;(2)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商住用地地价提升作用显著,但对工业用地作用不显著;(3)反映土地需求的城市人口密度对于城市综合地价具有显著提高作用,增加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能有效降低城市综合地价,土地等级和出让方式等地块特征因素对交易地价影响也十分重要。因此,地方政府引导城市多中心化发展既能提供给企业、个人更多的用地选择,有效缓解城市主中心地价过高问题,也能推动城市次中心建设,促进城市均衡发展。
张婷麟老师认为地价与多中心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个议题本身很有意义,研究集中在形态、关系以及更深层次的机制,郑涛同学这篇文章便是从机制的角度来讲多中心结构与地价之间的关系,因为地价本身也是一个市场机制。这篇文章研究多中心结构和市场机制,建议之后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
张维阳老师认为多中心绩效、价格是城市多中心结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想要深入挖掘研究该主题很有挑战性。郑涛同学的文章回答的是多中心结构对城市整体地价的影响,如果能进一步探讨城市内部的异质性贡献更大,如主中心的地价会降低到什么程度,次中心的地价会抬高到什么程度,关注这种此消彼长的过程。
吴思栩同学的报告旨在揭示互联网影响城市内部就业分布的净效应及其动态变化。首先,她将互联网分散力与集聚力的相对变化纳入互联网动态影响的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理论假说。然后,她利用了中国2004年、2008年、2013年三次经济普查中289个地级市的2247万个企业的微观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构建了城市内部就业集聚指数。最后,构造工具变量以缓解内生性问题。结果显示,平均而言,互联网能显著促进城市内部的就业集聚,但随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其促进作用呈现“边际递减”趋势,而城市就业的空间多中心性不断提升;对于高发展水平的城市,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促进了就业先短暂分散,而后“边际递增”式集聚。该研究发现对于预判未来城市中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指导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张维阳老师认为研究的设计和理论都没有问题。同时也提出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都可以接入互联网,不存在渗透率的问题。互联网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不像交通设施那样是显性的,即使从2004年到现在每个城市走过的轨迹和发展阶段都是不一样的,经济越发达,企业和个人会率先接入互联网,反过来怎么促进他们之间的交互也同样存在滞后效应。怎样让研究更通俗,更有说服力,体现出互联网确实是对城市结构产生影响,具化出这一过程是意义非凡的事情。张婷麟老师也指出很难去证明如何影响集聚经济这一问题。
王强同学的研究基于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一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毕业生择校迁移与择业迁移模式并采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近84%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而择业迁移进一步向东集聚。②毕业生整体迁移路径呈“东西非对称U 型”格局,长三角城市群构成毕业生流动的核心区域;就业地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生源地且往往与生源地邻近。③个体的教育背景、家庭和社会网络和对就业机会的评估都会显著影响毕业生的流动类型选择。
张婷麟老师认为应仔细考虑考虑前面的描述和后面实证之间的关系,在描述中发现问题的,在后面的实证中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一个补充,进一步发现描述发现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指出回归中没有把距离因素如直线距离、关系距离等纳入思考,而造成不足。还对新一轮的问卷调查给出了建议。张维阳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地理学研究,如能基于我国国情通过研究发现不一样的作用机制意义会更大。
张英浩同学在新零售这个报告中,以上海市内环地区的星巴克、COSTA和瑞幸咖啡三家咖啡连锁公司的门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空间统计方法和实地调研分析三者之间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无论是传统零售还是新零售模式下的咖啡门店,其空间分布均大致表现出靠近消费市场的空间导向特征;2)星巴克门店的空间集聚程度最强,瑞幸咖啡门店空间集聚程度最弱;3)利用一种新的多元空间统计方法计算后发现,无论是传统咖啡零售星巴克和COSTA的门店,还是星巴克与新零售瑞幸咖啡的门店,均呈现显著相互吸引的空间关联特征,但其形成机制存在差异;4)星巴克与COSTA常常成对出现在商圈或商务区中心位置,而后进入市场的瑞幸咖啡门店常常位于"非中心"位置。。
张维阳老师认为以瑞幸咖啡作为新零售其中的咖啡业态并不能代表所有新零售的特点,以瑞幸咖啡和星巴克为例子得出的结论推广到所有新零售要慎重,在案例方面,张维阳老师提出要增强题目与案例的相关性。张婷麟老师认为更应该挖掘结果背后的原因,因为原因往往是人们更感兴趣的。
直播电商作为一种赋能地区发展的新型技术形式与商业模式,改变着传统购物模式、产业链与供应链结构,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基于抖音平台直播带货等多元开源数据,张英浩同学运用演化经济地理学中相关概念,利用Cartogram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直播电商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带货主播数量与粉丝数量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存在一定的“空间隔离”特征;直播带货销售额的地区差异性最大,空间不均衡性最强,并且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核心地区出现显著的高高集聚区。计量结果证明,地区产业与供应链基础是发展直播电商的重要保障,相关代理机构发挥着整合、链接区域内外相关资源的重要角色。此外,政府行为和空间邻近效应对直播电商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张婷麟老师认为该研究运用不同的案例对理论意义上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对该研究对以往的研究有什么补充提出了一些问题。张维阳老师认同张婷麟老师提出的案例研究很适合作为该主题的研究方法的观点,也对论文的布局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撰稿:高玉洁、吴雨桐、完颜宏征
审阅:张维阳、张婷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