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秋季学期第二次“学术面对面”成功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9-23浏览次数:427


 2019919日下午1点,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新学期研究生“学术面对面”活动在资环楼539会议室如期举办,2017级研究生郑曼欣、郑渊博、孙志晶三位同学各自进行了主题汇报,张婷麟老师应邀进行点评。

一、产业结构变迁与高校产出互动关系——以湖北省为例(汇报人:郑曼欣)

高校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重要基地为产业结构变迁提供支撑,产业结构变迁驱动科技创新、吸纳就业人口并提出人才培养要求。明确高校产出与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关系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高校发展策略有重要意义。郑曼欣以湖北省为案例,将高校产出量化为毕业生规模、学历高级化和创新产出3个指标,将产业结构变迁量化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2个指标,并运用Granger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确定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响应方式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能迅速且显著地促进学历高级化;(2)学历高级化反过来不能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3)高校产出不能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4)创新产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滞后,但大于毕业生规模。

张婷麟老师肯定了该文聚焦产业结构与高校之间重要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意义,但也指出该文在文献综述中主要体现的是经济发展与高校产出之间的关系,对核心研究目的,即产业结构和高校产出之间的关系聚焦不足。同时文章创新点的数量应有所控制,并与引言、文献综述都有所呼应。在指标选取上,毕业生规模的指标选取是湖北省全部的毕业生,而不是本地就业的毕业生,可能较难反映出本地高校产出和本地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

二、中美集装箱航运网络格局演化与脆弱性评估(汇报人:郑渊博)

中美两国有着非常紧密的航运贸易联系,中美贸易战引发了人们对中美集装箱航运网络和航运贸易的再思考。在此背景下,郑渊博基于中美集装箱航运贸易数据、中美航线O-D数据和全球18家船公司的航线数据,采用随机和蓄意攻击两种方式对航运网络进行攻击,通过网络平均度、聚类系数、孤立节点比例、平均路径长度等特征值变化来衡量中美集装箱航运网络脆弱性变化并结合中美贸易数据分析重要港口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中美集装箱航运网络中,中国港口自1995-2017年的网络结构呈现出由单中心向三中心再向多中心转变过程,网络的重心由珠三角转移到长三角;(2)中美集装箱航运网络中,随机攻击下的网络较强壮,蓄意攻击下的网络较脆弱,排名前22的港口在中美集装箱航运网络的连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3)在美国港口中,纽约港为核心枢纽,在转运港口中,釜山港在受到攻击时对整个网络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最大。

张婷麟老师首先肯定了该论文的研究意义和趣味性,但也指出,文章分为航运网络格局演化和脆弱性评估两个方面,两部分的联系不够紧密,缺少逻辑和分析上的联系,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另外,对网络的模拟攻击采取的方法是删去关键节点,但在现实中,该港口的航线会被其他航线分担,这一方法与现实还是存在差距。

三、长江中游港口-腹地关系的时空演化(汇报人:孙志晶)

港口-腹地范围划分及影响因素识别是研究港口-腹地空间经济关系的前提,空间经济关系研究是港口-腹地关系研究体系的重点内容。对港口研究的科学关注大多集中在海港中,特别是集装箱港口。因此,本文重点关注内河港口-腹地的时空演化关系,以2001~2013年长江中游8个重要港口为案例,将港口腹地的空间互动与协调发展置于系统研究的框架下,以腹地划分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基础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中游港口腹地演变特征和港口-腹地经济协调发展特征进行全面的时空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主要港口的场强在递增的同时区域异质性不断扩大,港口场强的分布空间形态与核心港区以及陆路交通网络的空间格局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2)武汉港在长江中游主要港口中加强了对腹地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与NotteboomRodrigue所观察到的海港相似的“岛屿”腹地;(3)港口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关系,从港口发展总体滞后于腹地发展的过渡阶段,发展到部分港口服务超过腹地经济需求的多阶段。

张婷麟老师指出,该文在摘要部分强调了内河港口和海港的不同,但在分析和结论部分对两者的差异以及与现有文献的不同的讨论所有欠缺。同时就港口和经济协调一定是好的吗、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政策建议是否有差异等问题进行探讨。

三位同学的精彩汇报介绍了各自最新的研究进展,与会同学就数据获取、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针对论文写作,张婷麟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创新点在摘要、文献综述、文章主体和结论之间的相互呼应,可以使文章的整体脉络清晰连贯、重点突出。本次研究生“学术面对面”活动圆满结束。

撰稿:余姗

摄影:陈宇奇